2020-2021学年江西新余高二上语文同步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界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和平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以土地为生活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所以害怕战争。
C.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之心。
D.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进。
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力。
C.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D.文章末段联系现实,论证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当下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是凶险之事,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真正实现和平,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
B.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
C.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将为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作出新贡献。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 )
A.三则材料都指出了中国当下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告诉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B.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材料一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D.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提出了“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但并不是很严重,因为材料一提出“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 ? )
A.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B.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C.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D.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消失的舌头
徐永辉
二丙的舌头没有了。
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
“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
“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
“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
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
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
凡是在辩论会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
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他是孤儿,老实,木讷。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
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
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
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
没有回应。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乌木也愣了。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
“这……”
“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
“这不是欺负人嘛?”
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
我为难死了。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
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
大家都深信不疑。
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
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
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跺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
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
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
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
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
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
我的头一蒙。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
没有如果。
(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人物性格、境遇不同,舌头消失的方式也不同。
B.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
C.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D.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
(2)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说明。
二、综合读写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围棋并非一个特例。我们会从全国各地_______________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_______________;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_______________,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这些“非遗”瑰宝,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气场与魂魄。除了诸多壮丽的建筑工程和_______________的史册文献之外,一个个表演或游艺项目,一部部广为传颂的史诗或民间故事,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乃至人们对世界起源和运转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待自然万物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今天所见的中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两色黑白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B.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C.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D.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简洁的规则和两色黑白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它能做得更好,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B.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已经被它“学会”了,而且能做得更好
C.像人一样能做得更好,它已经“学会”了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D.它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而且能做得更好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丰富多彩???????? 璀璨夺目????????? 蜚声中外??????? 卷帙浩繁
B.琳琅满目???????? 璀璨夺目????????? 赫赫有名??????? 汗牛塞屋
C.丰富多彩???????? 光辉灿烂????????? 赫赫有名??????? 卷帙浩繁
D.琳琅满目???????? 光辉灿烂????????? 蜚声中外??????? 汗牛塞屋
?
5.
请将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共抗疫情的关键时刻,美国一些政客和高管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地名与病毒联系起来,大肆污名化,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大义愤。在3月25日举行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试图以中国地名命名新冠病毒,遭到了欧盟国家的明确拒绝。后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明确写入“新冠病毒源于中国”也遭到拒绝。
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卒。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B.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C.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D.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拜”指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二者意思相近。
B.“邮驿”是指中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元以后多称驿站。
C.“顿首”中的“顿”是以头扣地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叩地即起。它比“稽首”更隆重。
D.“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何真识大体,顾大局,廖永忠奉太祖之命率领水军攻取广东时,何真到军门献上印章,并登记好所辖郡县的具体情况,奉上书表投降。
B.天降大雷雨,熊天瑞船上的樯被折断,何真(趁势)击退敌人。广东人依赖何真得以保全。
C.廖永忠的军队到了之后,何真派遣都事刘克佐到军门献上印章,登记所辖郡县人口、军队和粮食的数量,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将此事报告给朝廷,皇帝赐诏书褒扬何真。
D.何真为官期间非常有声望,尤其喜欢儒术,读书写文章。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②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四、古诗词鉴赏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
李冶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思绪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颔联与颈联一实一虚延伸了时空,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铺垫。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默写题
?
8. 按要求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
(1)屈原在《离骚》中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填空题
?
9.
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上的语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每处字数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_______________。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_______________,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21日,一个淘气的七岁男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楼下住户全遭殃。
孩子父母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把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请专人来清理楼体外墙,在清理时让孩子一直在太阳底下陪着。孩子妈妈陈女士说“必须让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事后,网友们纷纷为该父母点赞。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家长的口吻,给这个七岁的孩子写一封信,讲明父母这样做的道理。
②请以网友张华的身份,给孩子的父母写一封信,对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西新余高二上语文同步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B
D
2.
【答案】
B
B
(3)表现:①阅读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阅读。②阅读内容: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3.
【答案】
B
(2)①作者描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为下文“我”和乌木巧舌如簧诬陷二丙作铺垫。
②塑造了以“我”和“乌木”为代表的善于“雄辩”的人,和以二丙为代表的老实、木讷的人,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小说的高潮。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
④主题上,在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如此能言善辩的舌头,只能作世代相传的口舌之争,无关理直气壮,但求争强好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3)荒诞:情节荒诞。如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凡是在辩论会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二丙是老实、木讷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乌木偷鸡,“我”和乌木陷害二丙,二丙最后含冤而死,“我”受到惩罚等情节显得合理可信。
③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老实、木讷的二丙,却成为几十年唯一受罚的人,他的舌头消失了。帮凶良心发现欲为二丙开脱,却发现自己的舌头也消失了。作品反映的是善良的人受到了伤害,最后得不到救赎,凶手却依然逍遥法外,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二、综合读写
4.
【答案】
C
D
A
5.
【答案】
美国企图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污名化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义愤。
三、文言文阅读
6.
【答案】
A
C
A
(4)①当时中原大乱,岭南(与中原)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称帝的旧例。何真没有听从。
②何真你联合数郡民众,竟不费一兵一卒,保证境内平安来归顺,即使与窦、李比又有什么逊色的呢。
四、古诗词鉴赏
7.
【答案】
A
(2)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五、默写题
8.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填空题
9.
【答案】
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不是盲目排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写作
10.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