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6、把盐析出来》
你们知道这两杯水是什么水吗?能用什么实验方法来辨别这两杯水是什么水?
安全提示:不明物质在辨别时千万要注意,不能轻易用尝、闻等方法,防止中毒。
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把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找出来吗?
《6、把盐析出来》
学生设计实验,大胆提出实验方案。
《6、把盐析出来》
实验方案一:用太阳晒
实验方案二:用风吹
实验方案三:用酒精灯加热
设计实验提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你们提出的实验方案可行吗?用哪些方法可以使实验时间尽可能缩短一些?
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
1、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6、把盐析出来》
加热浓盐水注意事项
1、加热时要戴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
2、等看到有白色的晶体析出时,要用玻璃棒慢慢的搅拌。
3、搅拌时,身体不要凑得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6、把盐析出来》
实验结论
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食盐就析出来了。
《6、把盐析出来》
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的的食物都含有盐分。按来源划分,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井岩)等三种。
我国食盐的产地分布很广,从东北到海南、台湾,从新疆、青海、川藏到内蒙,出产着种类繁多的盐。其中辽宁、山东、天津、河北各盐场盛产海盐,自古闻名。
井盐则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最为有名,岩盐产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在山西、青海、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有很多咸水湖,盛产池盐,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据统计,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食盐资源,可供全世界的60亿人口食用1000年。其他如青海茶卡盐池、甘肃吉兰泰盐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盐产地。
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盐都是井矿盐。
生活中的食盐从哪里来
《6、把盐析出来》
海盐田
海 盐
《6、把盐析出来》
海盐
海盐是由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
池 盐
《6、把盐析出来》
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
岩 盐
岩盐(井盐)
《6、把盐析出来》
井 盐
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6、把盐析出来》《小学科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教学配套资源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6.把盐析出来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科学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领域
物质科学
教材
书名:科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月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把盐析出来》一课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提到: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科学概念: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能溶解一些物质,也会发生蒸发现象,把溶解的物质析出来。学习内容: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学习目标: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解中析出。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课,所在单元为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三年级学生去年已经学习了《把它们放进水里》一课,知道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第一,通过实验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第二,设计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第三,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一是教师准备一杯浓盐水和一杯清水,让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烧杯里哪一个杯中是盐水?学生动手操作后找出盐水。二是教师提出“用什么办法可以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出来?”的问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出来。三是拓展延伸,了解食盐的来源。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在快乐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做到动手、动脑,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激发浓厚的科学兴趣。 学生情况:小学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实验,喜欢观察科学事物,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思维能力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实地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但也存在着动手能力较差,实验中比较随意,盲目性较大,对安全因素考虑不周,一味地好玩,这些特点在我们探究“用什么办法可以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出来?”的实验中,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充分考虑,提出不同的教学预案,避免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教学活动陷入低效和无序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学用PPT、视频、图片资料,实验记录单等。2、实验材料主要有:食盐、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三角架、一次性塑料杯、湿抹布、大水槽、电扇、白炽灯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护目镜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溶液中析出。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蒸发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逐步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实证意识,在实验交流中养成乐意倾听和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的好习惯。3、初步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中会运用蒸发方法分离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运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溶液中析出。 教学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青海茶卡盐湖宣传片》或查阅资料了解海盐、池盐、岩盐等知识。 2、教师出示两杯水(一杯是水,一杯是浓盐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杯水是什么水吗? 3、你们能用什么实验方法来辨别这两杯水是什么水?请大家讨论。 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不明物质在辨别时千万要注意,不能轻易用尝、闻等方法,防止中毒。今天这两杯水老师是用食盐和白开水制作的,很安全,可以用尝的方法来辨别。 4、教师出示盐水:盐溶解在这杯水中,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出来吗? 教师板书课题
1、学生课前观看《青海茶卡盐湖宣传片》,谈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这两杯水是什么水?用什么办法可以辨别? 3、学生交流:①这两杯水猜测可能是水、白糖水、盐水、饮料等。②可以用看、闻、尝等方法来辨别。 4、学生知道这两杯水很安全后,分组实验用尝的方法发现一杯是盐水,一杯是水。
通过观看《青海茶卡盐湖宣传片》和做辨别“两杯水是什么水”的实验,主要教学目的是: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把盐找出来”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去。
4分钟
设计实验实践创新
1、教师出示一杯(50毫升)浓盐水: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把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分析:①用太阳晒的方法是可行的,怎样做实验能大大缩短实验时间?②用风吹的方法也能加快水的蒸发,把盐找出来,在课堂上能完成这个实验吗?③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实验时间最短,在安全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哪些?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可行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组讨论,大胆提出实验方案。①用太阳晒②用风吹③用酒精灯加热等。 2、全班交流汇报,互相质疑,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你们提出的实验方案可行吗?用哪些方法可以使实验时间尽可能缩短一些? 学生想到用增大蒸发面积的办法使实验时间尽可能缩短一些,用电扇吹的方法也能加快水的蒸发,室外做实验不方便可以用白炽灯等模拟太阳做实验,只要可行教师都作出肯定,让学生尝试。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问题,目的一是有意识地锤炼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各个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问题,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15分钟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教师讲解酒精灯加热的方法,提出实验要求,强调实验安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玻璃棒搅拌方法、护目镜的佩戴、湿抹布的作用等)。 2、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领取相关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3、教师巡回指导,做到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不安全或错误的实验操作行为。 4、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迅速填完实验记录单,收拾好实验器材,并将实验桌打扫干净。 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6、教师总结: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食盐就析出来了。
1、学生学习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棒搅拌方法。知道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2、学生自主实验,可选做一项或几项实验。①选择用“白炽灯(模拟太阳)照射盐水”的方法实验的小组,领取白炽灯、大水槽、盐水等材料。②选择用“电风扇吹盐水”的方法实验的小组,领取电风扇、大水槽、盐水等材料 ③选择用“酒精灯加热”方法的小组,领取盐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三角架、实验安全提示单等材料。 3、实验结束后,收拾好实验器材。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选做一项或几项实验,或者小组分工,在小组内把三个小实验全部做完,然后让学生观察三个小实验中盐结晶的现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实证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8分钟
拓展延伸
1、了解生活中的食盐从哪里来。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海盐、池盐、岩盐。 2、学生交流。
1、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海盐、池盐、岩盐。 2、学生交流,谈学习感受。
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让学生了解海盐、池盐、岩盐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中的盐都是水分蒸发后结晶形成的,从而产生只要我们留心,身边处处有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研究科学,学习科学。
3 分 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对个人评价:从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课堂纪律、听讲、发言等方面给予实时的评价并记录,具体评价个人表现突出的地方或存在问题的地方。 2.对小组评价:小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有没有发生实验安全事故,每位小组成员是否都能真实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交流是否有效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是否能倾听吸收别人的成果,积极参与和发表观点等。
评 价 量 规科学知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知道在生活中运用蒸发方法来分离物质。优秀良好及格
理解用蒸发方法来分离物质,如盐水、糖水等很多物质蒸发变干后能析出来。
知道用蒸发方法分离物质,如盐水、糖水等蒸发变干后能析出来。
了解用蒸发方法分离物质,如盐水蒸发变干后食盐就能析出来。科学探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在教师引导下,参与设计实验。优秀良好及格
在教师启示下,能独立设计实验,制订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在教师引导下,能简单设计实验,初步制订可行的实验方案。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设计实验,初步制订实验方案。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实验操作规范,无安全事故,能顺利完成实验。优秀良好及格
有强烈的实验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记录规范齐全。
有实验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实验记录比较齐全。
无安全事故,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能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科学态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有实证意识,在实验交流中乐意倾听和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优秀良好及格 实证意识强,在实验交流中善于倾听和乐意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 实证意识比较强,在实验交流中能做到倾听和乐意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 有实证意识,在实验交流中基本能倾听和愿意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有强烈的科学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秀良好及格
科学兴趣浓厚,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兴趣比较浓厚,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科学兴趣比较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板书设计
把盐析出来 提出问题:能用什么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出来吗? 设计实验:
①用太阳晒(用白炽灯等模拟太阳) ②用风吹(用电风扇产生风) ③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结论: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食盐就析出来了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有: 1、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首先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在课前,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观看茶卡盐湖视频或查阅资料了解海盐、池盐、岩盐等形成过程的知识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了解祖国风景名胜时,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对盐结晶的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盐结晶探究实验中,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把设计实验作为一个教学重点环节来打造,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实验验证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用三种小实验来探究食盐结晶现象。这些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弹性,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和创造性。 2、致力打造一个在动态生成课堂。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创设一个充满智慧、活力、生成的教学情景。本课教学设计在预设上力求发散性,多头性,充分挖掘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对“用太阳晒”和“用风吹”的盐结晶设计实验中,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办法如何在课堂上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实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想出增大蒸发面积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从而缩短实验时间。 3、本教学设计的评价重点是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思维活跃度,将学生探究状态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和出发点,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之间是否友好合作,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是否热烈、民主、有序。一句话,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实验探究,是否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和体验盐水结晶的实验过程是评价关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