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2020.10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1-5
CCDDA
6-10
BACDD
11-15
CBCDA
16-20
ADCDB
21-25
CCADC
26-30
DCDA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计40分)
31.(1)民本:儒家(或墨家)(2分);孔子(或孟子、荀子等)(2分)。
专制:法家(2分);韩非子(2分)。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10分)
32.(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
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8分)
(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8分)高青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2020.1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第5至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上,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
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
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4.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A.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5.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即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这表明道家思想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6.秦能实现统一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是
A.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C.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D.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
7.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图中文字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图中文字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A.建立了官僚体制
B.全国推广郡县制
C.继续采用分封制
D.不利于国家统一
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9.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A.儒学与察举制的结合推动儒学的发展
B.儒学的发展对百姓生活影响逐渐增大
C.儒学研究的繁琐倾向使儒学发展受限
D.儒学研究的功利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11.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2.《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由上述引文你认为后代王朝应从中汲取的教训是
A.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
B.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
C.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
D.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
1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废丞相,设三司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15.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距今(2019年)4500年左右“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大片的水稻田,面积很大,平整得很好,有沟渠等设施。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良渚的稻作农业较为发达
B.表明了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完善
D.良渚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16.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17.有学者评述西周某项政治制度:“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君主专制统治秩序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8.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A.道的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19.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
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
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
20.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2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22.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
A.唐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
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
23.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此诏旨在
A.文化建构
B.厚古薄今
C.崇内抑外
D.政教合一
24.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秦朝速亡原因??????????B.始皇个人品行???????????C.秦国奠定霸业??????????D.秦朝制度创新
25.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盐铁官营??????????????????D.均输平准
26.汉代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图反映了当时( )?
A.统治区域的扩大??????B.民族关系的概况???????C.地方制度的演变??????D.丝绸之路的开辟
2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8.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2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蜀、西晋?????????B.东汉、南宋?
?C.东汉、西晋???????
D.蜀、西夏
30.如图所示现象( )
A.开始于西晋时期??????B.引发了北方战乱???????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南北并立
第ⅠⅠ
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计40分)
31.(18分)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0分)
32.(22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8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高一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