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后,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学习对数的概念进而学习对数函数.教材的编写中反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很多对应关系,为反函数的提出作为铺垫.本本节的重难点是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解决有关对数函数的问题时,一要注意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二要注意底数的取值范围的限制,需要分类讨论时一定要分类讨论. 
教学目标 
1.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规律. 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像,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课前准备 
回顾指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对数与对数的运算,阅读材料《对数的发明》.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中的,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的函数. 
2.探索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0且≠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提问:(1)在函数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0且≠1. 
(2)为什么对数函数(>0且≠1)的定义域是(0,+∞).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对数函数的含义,从而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答:①根据对数与指数式的关系,知可化为,由指数的概念,要使有意义,必须规定>0且≠1. 
②因为可化为,不管取什么值,由指数函数的性质,>0,所以. 
下面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先完成P81表2-3,并根据此表用描点法或用电脑画出函数 再利用电脑软件画出 
1 
2 
4 
6 
8 
12 
16 
-1 
0 
1 
2 
2.58 
3 
3.58 
4 
y 
  
     0              x 
                 
 注意到:,若点的图像上,则点的图像上. 由于()与()关于轴对称,因此,的图像与的图像关于轴对称.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画出的图像. 
 先由学生自己画出的图像,再由电脑软件画出与的图像. 
 探究:选取底数>0,且≠1)的若干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特征吗? 
 
作法:用多媒体再画出,,和 
 0 
 提问:通过函数的图像,你能说出底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吗?函数的图像有何特征,性质又如何?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投影) 
 图像的特征 
 函数的性质 
 (1)图像都在轴的右边 
 (1)定义域是(0,+∞) 
 (2)函数图像都经过(1,0)点 
 (2)1的对数是0 
 (3)从左往右看,当>1时,图像逐渐上升,当0<<1时,图像逐渐下降 
 (3)当>1时,是增函数,当0<<1时,是减函数 
 (4)当>1时,函数图像在(1,0)点右边的纵坐标都大于0,在(1,0)点左边的纵坐标都小于0.当0<<1时,图像正好相反,在(1,0)点右边的纵坐标都小于0,在(1,0)点左边的纵坐标都大于0. 
 (4)当>1时: 
 >1,则>0; 
 0<<1,<0; 
 当0<<1时: 
 >1,则<0; 
 0<<1,<0. 
 由上述表格可知,对数函数的性质如下(先由学生仿造指数函数性质完成,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1 
 0<<1 
 图 
 像 
 49784086995 
 
 
 
 
 58420087630 
 性 
 质 
 (1)定义域(0,+∞); 
 (2)值域R; 
 (3)过点(1,0),即当=1,=0; 
 
 (4)在(0,+∞)上是增函数 
 在(0,+∞)是上减函数 
3.例题讲解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0且≠1) 
分析: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0;>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解:(1)因为>0,即≠0,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 
(2)因为>0,即<4,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 
 (1) 
 (2) 
 (3) (>0,且≠1) 
 分析: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 
 (1)解法1:用图形计算器或多媒体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在图像上,横坐标为3、4的点在横坐标为8.5的点的下方: 
 所以, 
 解法2:由函数+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4<8.5,所以. 
 解法3:直接用计算器计算得:, 
 (2)第(2)小题类似 
 (3)注:底数是常数,但要分类讨论的范围,再由函数单调性判断大小. 
 解法1:当>1时,在(0,+∞)上是增函数,且5.1<5.9. 
 所以, 
 当1时,在(0,+∞)上是减函数,且5.1<5.9. 
 所以, 
 解法2:转化为指数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单调判断大小不一, 
 令 令 则 
 当>1时,在R上是增函数,且5.1<5.9 
 所以,<,即< 
 当0<<1时,在R上是减函数,且5.1>5.9 
 所以,<,即> 
 说明:先画图像,由数形结合方法解答 
 
 4.课堂练习: 
 教材对应习题. 
 5.反函数 
 探究:在指数函数中,为自变量,为因变量,如果把当成自变量,当成因变量,那么是的函数吗?如果是,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与交流,得出结论. 
 在指数函数中,是自变量, 是的函数(),而且其在R上是单调递增函数.过轴正半轴上任意一点作轴的平行线,与的图像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由指数式与对数式关系,,即对于每一个,在关系式的作用之下,都有唯一的确定的值和它对应,所以,可以把作为自变量,作为的函数,我们说. 
 从我们的列表中知道,是同一个函数图像. 
 引出反函数的概念(只让学生理解,加宽学生视野)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如的反函数,但习惯上,通常以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对调中的,这样是指数函的反函数. 
 以后,我们所说的反函数是对调后的函数,如的反函数是. 
 同理,>1)的反函数是>0且. 
 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2) 
 
 补充练习 
 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 
 2.求函数的值域. 
 3.已知<<0,按大小顺序排列m, n, 0, 1. 
 4.已知0<<1, b>1, ab>1. 比较. 
 6.归纳小结: 
 (1)对数函数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 
 (2)对数函数的性质,列表展现. 
 (3)反函数. 
7.布置作业 
教材对应习题.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