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热运动(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分子热运动(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10 09:44:35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2020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肉眼下的金条和电子显微镜下的金条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学习目标
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一、物质的构成
观察与思考
课堂活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一个水分子
多个金原子
归纳小结
1.分子并不是球形的,但为了研究方便,而将分子看成球形,其直径约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
m为单位来度量。
2.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不要误将微小的物体看成分子,任何看起来微小的物体,其所含的分子数目都是惊人的。
我们看到阳光下飞舞的灰尘、水中翻腾的杂质、空气中弥漫的“白雾”都不是分子。
易错警示
不是
例1:今年1月份,我国华北地区有多个大中城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如图所示,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典例分析
【解析】通过比较“PM2.5”与分子的直径进行判断“PM2.5”的直径d1≤2.5
μm=2.5×10-6
m,分子的直径d2约10-10
m,d1远大于d2,故“PM2.5”不是分子。
例2:关于分子、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B.原子就是分子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的直径约1
mm
A
典例分析
思考:打开香水瓶后,不久就会闻到香味,为什么?
二、分子热运动
观察思考
实验一
气体扩散现象
点击画面播放
实验探究
实验二
液体扩散现象
点击画面播放
实验探究
实验三
固体扩散现象
点击画面播放
实验探究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要点精析:
(1)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2)一般地,固体间扩散最慢,液体次之,气体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归纳小结
2.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要点精析:
(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由于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例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移动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B
典例分析
例4:下列现象中,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
B.扫地时的尘土飞扬
C.车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下溅出火花
D.羊群在草原上奔跑
A
典例分析
例5:如图所示,在气体扩散的实验中,玻璃板_____(填“上面”或“下面”)的瓶子装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空气,在抽掉玻璃板后能够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了扩散。
下面
典例分析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粒子
运动情况
静止或运动
运动永不停息
可见度
大部分机械运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
肉眼不能直接
观察到
运用比较法区别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实验
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
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课堂活动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运用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见下表)
分子间距离关系
类比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距离等于
平衡距离
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相当于弹簧的自然伸长状态
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分子间距离小于
平衡距离
相当于压缩弹簧
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距离关系
类比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距离大于
平衡距离
相当于拉伸弹簧
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离大于
10倍分子直径
相当于弹簧
超过限度
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起作用的距离很小。
2.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物质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间距离

较大
很大
分子间作用力


很小
有无一定体积



有无一定形状



3.
液体和气体都有流动性,气体能够迅速填满其所在的空间。
4.
液体和气体都没有一定的形状,它们总能保持与盛
液体和气体的容器形状相同。
固体分子间距
液体分子间距
气体分子间距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描述
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不存在了。
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拓视野]
平常很少看到两个物体“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的引力只有在分子离得很近时才能明显显示出来。
“破镜不能重圆”就是因为碎镜片间的距离不能
达到分子引力起作用的距离。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子动理论
课堂小结
4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1.元代诗人王冕有咏梅诗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里清香四溢现象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间存在斥力
B
课堂练习
2.“N95”型口罩(如图所示)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
3.(2019秋?朝阳区期末)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我们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入上瓶,下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1)物理学中把这个现象叫做 
 。
(2)此现象表明: 
 。
(3)小阳建议: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这样做既能表明上述观点,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小阳的建议 
 (选填“可以”或“不能”)采纳,因为 
 。
扩散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不能;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2018?呼和浩特)小丽和小亮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此,小丽说:“放在我家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变小甚至消失,就是这个原因。”小亮说:“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也是这个道理。”
请分别判断小丽和小亮的说法正确吗?并分别说出理由
【解析】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变小,说明卫生球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小亮的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二:分子间作用力
5.(2020?涪城区模拟)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下表面刚好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水的浮力
C.变大,由于玻璃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引力
D.变大,由于玻璃上的水分子与水里的水分子之间的分子引力
C
4
课堂练习
6.(2020?杭州)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他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则 
 (
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逐渐变小
(2)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选填“能”或“不
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不能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