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属于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英雄人物是
(
)
A.陈化成
B.邓世昌
C.丁汝昌
D.聂士成
2.历史学习要做到论从史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
A.清政府赔款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3.一位老爷爷出生在十九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像列强眼中的“一只羔羊”被任意宰割,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对他四个儿子
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老大
1843
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
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老三
1896
年在重庆看到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
D.老四
1905
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4.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灭亡和瓜分中国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抢劫北京的财物
5.
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攻占了北京并进行大肆掠夺
C.战争期间清朝皇帝都离京出逃
D.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6.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林则徐在禁烟时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B.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C.《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百日维新梁启超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7.
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是因为
(
)
A.《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B.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D.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
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哪一款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观点(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方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1.北京是清朝时期我国的首都,可是近代却多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和破坏。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曾经占领北京的有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2.1900年底,列宁在《火星报》创刊号上发表《对华战争》一文,写道“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什么引起来的呢?”引发文中“暴动”的原因是
(
)
A.清政府签订一些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引起人民不满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尖锐
C.地主强行兼并土地,激起农民起义
D.遭遇自然灾害,农民因饥饿暴动
13.
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了(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4.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1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6.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它”指的是
(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黄海大战
18.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1842
1895
1901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
A.廊坊阻击战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
20.《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
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21.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多国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2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血泪史,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列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的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辟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
③开放汉口、南京、九江、镇江等十处通商口岸
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3.慈禧太后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某个条约后,保证今后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可以说明
(
)
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地大物博,人民慷慨大方
③清政府对外开放,与他国关系友善
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腐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表明
(
)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B.八国联军侵华遭到了顽强抗击
C.外国侵略者打消了侵华的野心
D.义和团始终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25.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作为通商之埠
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26.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27.《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
)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8.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自强、求富”
兵败威海卫
百日维新
《辛丑条约》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9.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
)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30.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爆发的这场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
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材料三
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
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哪次侵华战争?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
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
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
的礼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南京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的是哪
一个条款?
(2)材料一中,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并未实现,为此,英国又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哪两个条约?
(3)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清政府“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跟哪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
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
(1)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
材料二
这把大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次战争中?
材料三
该条的签订以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对刘
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
——摘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3)写出材料三中条约的名称。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材料四
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易暴露。
——梁启超
(4)材料四梁启超所说的“庚子”“拳祸”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在这一年帝国主义国家又发动了哪一场侵华战争?
34.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探索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中国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天朝的崩溃》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
材料二: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产值超过600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
(2)材料二中《泰晤士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甲午大败后签订的条约与以往条约相比新增的内容是什么?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第九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
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4)材料四这两款内容使“诸国”获得了什么侵略权益?
(5)由以上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史上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德意志,占胶龄,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
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1)材料中“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主要指的是沙俄在哪次侵略战争前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形成对我国的三面包围之
势?沙俄共侵占我国多少领土?
(2)“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通过该条约英国割占了中国的哪块领土?
(3)“德意志,占胶龄,虎视东方”,使清朝哪位皇帝“不甘做亡国之君”,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开始变法?
(4)“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日本通过哪次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台湾”的?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提出了什么政策来争夺在华利益?
(6)“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是在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的局面?
(7)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A
C
D
C
D
D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B
D
C
B
A
A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B
C
A
D
C
B
C
二、非选择题。
31.(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3)《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
(1)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条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3.(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3)《马关条约》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誓死不当亡国奴等(考生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4)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
(1)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开辟海外市场);《南京条约》(2)火烧圆明园(3)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戊戌变法(4)获得了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驻兵权。(5)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5.
(1)第二次鸦片战争;150多万平方千米。(2)《南京条约》;香港岛。
(3)光绪帝。(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门户开放“政策。(6)《辛丑条约》(7)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家综合实力弱。(任何一点,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