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修辞手法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比兴,反问)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夸张)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比喻)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比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我把你前些日子送我的一幅字画挂在了书房,一下子就令那小屋蓬荜生辉,真是太感谢你了。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亡,的确有罪,但量刑过重,仔细权衡下来其实罪不容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流露出他的无比愤懑与不平。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5.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注》十卷传世。《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首诗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本诗前六句五、七言交错,一短一长,给人以欲说还休的语感,属五言体乐府诗。
6.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B.“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
C.“还家自休息”描写了诗人罢官回家休息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D.“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描写了诗人想象中的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苦恼与厌倦。
8.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表达
9.仿照下面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续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例句: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拟行路难(其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修辞手法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D )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比兴,反问)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夸张)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比喻)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比拟)
解析:D项,“六军”代“天子军队”,是借代,“娥眉”借代“美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我把你前些日子送我的一幅字画挂在了书房,一下子就令那小屋蓬荜生辉,真是太感谢你了。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亡,的确有罪,但量刑过重,仔细权衡下来其实罪不容诛。
解析:A项,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B项,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C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D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易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解析:A项,“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项,“实现”与“效果”搭配不当。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流露出他的无比愤懑与不平。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解析:C项,所忧的不是情感琐事。
5.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注》十卷传世。《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首诗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本诗前六句五、七言交错,一短一长,给人以欲说还休的语感,属五言体乐府诗。
解析:D项,属五、七言杂体。
6.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解析:C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都是直接抒情,只是没有明言“感”和“言”的内容是什么而已。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该诗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B.“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
C.“还家自休息”描写了诗人罢官回家休息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D.“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描写了诗人想象中的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苦恼与厌倦。
解析:D项,联系前句“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可知,诗人辞官回家已经成为现实,想象之景不成立。
8.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结尾两句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这足以证明了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
三、语言表达
9.仿照下面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续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例句: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答:示例: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