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6.19 探索地球 课件(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6.19 探索地球 课件(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09 17:17:35

文档简介

19.《探索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以“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导新,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通过搜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学生在课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状的天体,但对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和各学说的发展历史等不太了解。因此,本课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史。又引导学生模拟帆船远航回归的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通过图片和资料卡提示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对地球进行较为准确地测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列举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更多实例。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

点】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收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地球仪、帆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个人要到楚国,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而这个人却向北赶着马车走。按照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从理论上说,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地球是圆的。
师:大家同意吗?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书上看到,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地球。(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对于这个家园你都有哪些知识?”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继续提出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球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二、
探究地球的形状
探究古人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了对地球进行探索。古人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呢?人类对地球有过哪些认识?下面请各小组将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中,注意整理时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比一
比,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展示一下?
生:我收集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资料,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你是从哪里搜集到这种既有文字解释又有图片的资料呢?
生:我是从网上搜集后打印出来的。
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生:我查到人们随着认知的进步,根据当时观察的现象联想出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
教师教学用书
)
师:看来在古人的眼里,地球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古人对地球还有哪些认识?
(
#
)
(
1
)
生:我查到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所以他们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生:我查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状的,由此得出“大地是圆形”的结论。
生:我查到从1519年开始,麦哲伦率船队历时3年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PPT
3
出示]师小结:大家搜集的内容很有价值,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其中有哪些是你们没有搜集到的。[PPT4、5出示](教师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2.
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PPT6出示]师:其实,古时候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每当远航的船只返航的时候,总是远远的先看到船帆,然后一点点逐渐出现船身,他们就推测地球是个圆形的。大家想不想通过模拟实验,来重新呈现帆船远航和归港时的情景?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师: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器材,小组讨论一下,制定实验步骤,并且想一想我们做这个模拟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PPT7出示](强调:实验分两部分:一是远航,二是归港。)
生:用皮球当做地球,实验的时候要安排一人移动船模,其他同学观察,记录员做好记录。
生:填写记录单时,要能体现出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生:观察的时候,视线要与“水平面”一齐。
……
师:同学们提出的建议都很到位,开始实验吧。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同学们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生:我们亲自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很激动。
生:我发现真的和古人说的一样,一艘船从远处过来,确实是先看到高高的桅杆,然后才一点点看到船身,太神奇了。
……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PPT8出示]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出示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和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资料整理归纳并填入记录卡中。
(学生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整理记录,教师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了解到,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师:你们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卡,同桌俩交流资料卡中出现的数据,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1:我通过实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生2:我知道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生3:地球是我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地球。我们应当在探究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
四、拓展活动
[PPT9出示]师:日常生活中,你们能找到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请同学们课后坚持对地球进行探索、研究,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9.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4
|
)(共9张PPT)
19.
探索地球
青岛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配套课件
(五﹒四学制)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资料
教师准备:地球仪、帆船模型
活动过程
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古时候的中国人认为:
“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
盖天说
活动过程
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只大象驮着,而象又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活动过程
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注意到掩住月面的地球影子总是圆弧形。亚里士多德由此成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活动过程
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每当远航的船只返航的时候,总是远远的看到船帆,然后一点点逐渐出现船身,他们就推测地球是个圆形的。
活动过程
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实验分两部分:
一是远航,
二是归港。
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的。
活动过程
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拓展活动
课后坚持对地球进行探索、研究,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
科种
KEXUE
四年级上册
●H
C
)
我科

海上帆船
说明大地不是
MOD-VDOGBA
WNAEEISPIGSIN
sI0s32O(mo,
pobst
www)国中正ε
REcor:吕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