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离
教材:苏少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死不离》
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歌曲《生死不离》是苏少版音乐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编者的思路对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赏析歌曲”“学唱歌曲”主要唱段,“爱国情怀”。《生死不离》正是一首满怀深情且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前部分缓慢低沉,高潮部分铿锵有力,歌词采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地震中遇难同胞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活着的人们的鼓励,表现了中国同胞们无论何时都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并通过学习演唱《生死不离》的主要唱段,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
歌词分析:歌词思路清晰;从哀悼,营救,重建,情怀,层层。深入思想:“灾难无情人有情,天灾面前要坚强,祖国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音乐情绪:“悲伤深情;执着坚毅;牵挂,期盼奇迹;坚强的信念”。
音乐分析:大调式,音乐主题多次反复的两个乐段构成。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孩子已具备了简单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且在此之前,同学们对于“汶川大地震”已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奠定了情感和常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视听强化感知音乐,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展示大灾面前有大爱,深切感受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死不离的民族情感。
通过欣赏歌曲《生死不离》 ,从中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感受人间的温暖和相互关爱之情,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中的情绪变化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在学生活动,欣赏演唱和拓展欣赏中紧紧围绕《生死不离》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爱无私,可贵可敬的民族精神财富!
四、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大灾面前生死不离的深厚民族情感。
五、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情绪,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主要唱段,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体会表达生死不离的大爱深情。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导出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对比两张场面迥异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惊悟地震危害之大并引发学生思考大灾面前有大爱,点出课题 《生死不离》 ,应势利导,让学生用快板的形式体验汶川生死大营救中全国上下的快速反应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1、情境导入:(灾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价。)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前视频中看到的是哪一年哪个地方发生的大事件?
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出示汶川大地震前后对比的照片引发思考。
问学生:你们从这些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答。
教师学生引导思考?(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曾经生活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拥有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就在这一天,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让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人间地狱!随着刹那的地动山摇,无数的家园灰飞烟灭,无数的躯体伤痕累累;多少亲人,在地动山摇的瞬间骨肉分离,家毁人亡;七万个活泼的生命飞去了天堂,七万颗强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教师充满激情进一步语言推进)
再思考?面对这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你们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幸存者,你的同胞被压在地下,你会怎么做?学生答。
师: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地震让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更多的人来不及话别,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世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可是,就在那些山崩地裂的日子里,我们灾区老师们和孩子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他们用最真最深的爱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大营救!知道他们是谁吗?
3、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大爱老师们,真爱营救!
【A、人民教师严蓉;B、人民教师向倩;C、德阳市东汽中学人民教师谭千秋】
这些人民教师用自己弱小的生命,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把生命献给了拯救孩子们,他们的无私大爱的行动证明了生死不离。
师:你认识当时的抗震小英雄吗?
学生:九岁的林浩
师:是的,他们中有的几次冲入危房中用柔弱的肩膀救出同学;有的坚持不懈地用稚嫩的小手挖出被埋的伙伴;有的用歌声、读书声赶走恐惧、鼓励被埋的同学……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救出小伙伴,越多越好……
思考:你们认为他们这样做值得吗?如果你是被压被救的那个孩子,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你此刻对自己能这样安静的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有何感触?
5、人民总理亲临地震现场,官兵勇救灾民图片。
展示出总理和官兵与灾区人民在一起,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生死不离。
师:此时此刻,你们也想来体验和感受下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是如何生死不离的具体行动吗?(此时学生是很想的,好奇心驱使。)
6、应势利导设计活动:《生死大营救》
快板朗诵:《生死大营救》
公元 二零 零八 年 | 五月 十二 这一 天| 中国 四川 汶川 县|
突如 其来 遭灾 难 | 山崩 地裂 天地 转| 半个 中国 跟着 颤|
房倒 屋塌 桥梁 断 | 巴蜀 人民 遭灾 难 | 党中 央 国务 院|
第一 时间 做决 断 | 打好 抗震 反击 战 | 动用 大军 几十 万|
解放 军是 钢铁 汉 | 日夜 兼程 奔前 线 | 武警 民警 消防 兵|
雷厉 风行 打冲 锋 | 陆路 水路 和天 空 | 立体 交叉 来出 征|
空降 兵 来得 早 | 灾民 称他 吉祥 鸟 | 为把 灾区 来 支援|
抗震 物资 都带 伞 | 吊车 铲车 推土 机 | 食品 药品 棉被 衣|
御寒 帐篷 一批 批 | 医疗 队也 冲在 前 | 准备 抢救 伤病 员|
神兵 天降 似 闪电 | 及时 到达 第一 线 | 展开 生死 大营 救|
二、欣赏分析歌曲 (大灾之后抒大情,大爱强音)
【设计意图】聆听歌曲,同时联想画面,听后讲述感受,师生共同回忆感。让学生建立基本的音乐感知,通过学生联想、师生交流,逐步将学生带入歌曲沉痛悲伤的情境。从视听上强化音乐感知,加构音乐形象,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和人们的真情。
1、学生感受歌曲,说说歌曲《生死不离》的情绪情感?歌曲曲式?
(二 段 体 :A + B )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歌曲的创作动机,词曲作者和演唱者与这首歌曲的感人故事,深入理解歌曲。
2、《生死不离》创作背景介绍,深入了解歌曲。
词作者王平久当时是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的策划家,词作家,他看了地震报道后非常震撼,引发了强烈的创作冲动,5月14日他用手机花了一小时的时间创作了《生死不离》歌词。歌词经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直播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感让了千千万万的人。
3、词作者介绍王平久
王平久,大型活动专家、词作家。1989年参军,1999年从北京军区司令部转业至北京电视台工作。2004年初调入北京奥组委,任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策划组织了北京奥运会100多场大型活动。
王平久还是“新主流词作家”,从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创作《生死不离》开始,他紧紧结合国家大事,先后创作了《国家》、《生命》、《接你回家》、《饮水思源》、《有难同当》、《我的南方》、《大爱》、《爱心》、《爱的直航》、《回家的路》、《民生》、《好人》、《楚楚动人》等歌曲。
4、曲作者舒楠介绍。
歌词引发了曲作者舒楠的深深同感,5月5日他饱含热泪在40分钟内谱成了《生死不离》的曲谱,旋律十分感人。
5、国际影坛动作巨星成龙闻讯后,特地赶到北京,演唱和录制了这首歌曲,16日起在全国各地播出。
(三)深入欣赏,演唱体验(大灾之后歌大爱,大爱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音高,音准,节拍节奏的准确演唱,了解歌曲音乐要素的特点,体验歌曲中的重复和对比的创作手法对于歌曲主题的意义。引导学生体验二段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唱体验和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1、看谱视唱,学习歌谱
A、教师引导学生跟琴视唱,唱准歌曲的音高,音准,节拍,节奏,力度;了解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表现的作用。
混合拍子——2/4、4/4;力度变化——A稍弱、B强;情绪处理——悲痛沉重
二段体——A部分、B部分;
B、找一找:观察乐句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出知识点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C、唱一唱:乐句相同和不同的旋律,体验歌中重复和对比创作手法对于歌曲主题的重要意义;
D、画一画:旋律线引导学生体验二段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唱体验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感情。A、段旋律上下起伏,节奏变化与朗读情绪吻合,带着牵挂的情绪B、段音区提高,急切呼唤。
2、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三个有梯度的情感问题,在师生问答中不断深入体验歌曲的情感表达。然后再根据演唱者的演唱力度;歌词的意义来引导学生,去体验演唱者层层递进的情感,从稍慢悲伤的深情叙述到急切激昂的呼唤到反复强调的坚定,并通过自己的演唱体验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接下来想用怎样的情绪表达歌曲的情感呢?
学生:(A段深情,沉痛;牵挂缓慢低沉 B段铿锵有力,坚定,急切呼唤)
3、朗诵歌词,分析歌词,深入体验情感。
B、歌曲为何反复演唱“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学生:强调全国人民营救灾区民的坚强决心。
C、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总显得很脆弱,当悲痛不期而遇,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人们将在灾难面前处于何种境地?
让学生深刻体会是灾难的坚强后盾;国家对于人民的重要性;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4、明确情绪情感,再次深情完整演唱歌曲
通过演唱感知祖国和每一位同胞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永远不离不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直面困难,深刻体会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与祖国息息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亲如一家!
四、拓展延伸:
1、欣赏毛阿敏演唱的歌曲《呼唤》
通过视觉,听觉聆听和欣赏,感受体验同一题材不同不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再次深入体验大灾面前生死不离的情感,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
五、课堂小结:
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生活中也无处不充满着爱。师生,同学,朋友,让我们把爱永驻心中,用我们的双手播撒爱的阳光雨露,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更加美好的人间!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以生死不离的大爱情感为主线,本人通过对王平久歌词的分析,从悲伤哀悼至积极营救到重建家园,层层深入。思想情感由对逝者的缠绵悱恻到战胜灾难的大营救再到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感情真挚。决定整节课由设境导入;歌曲赏析;演唱实践;拓展延伸四个块面来架构完成。
第一模块:情景导入(大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价)课前欣赏《生死不离》视频,通过谈话交流,导出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对比两张场面迥异的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惊悟地震危害之大并引发学生思考大灾面前有大爱,点出课题 《生死不离》 ,应势利导,让学生用快板的形式体验汶川生死大营救中全国上下的快速反应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学中,视频的播出,深深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学生的真情得到了表露。汶川地震前后的视频,从视觉上冲击着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观看中感悟灾难的惨痛,惊人的数字与惨痛的画面,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接下来的“感受坚强”环节,先让学生讲述抗震救灾教师们的英雄的事迹,小英雄王皓勇救同学的事迹;然后对他们的话语、行为进行体会、谈论,体现出一种层次感。救灾中的小英雄的勇敢、顽强让他们感受到大爱无私。最后的全班一起用快板表演,让学生永远记住这一感动的瞬间,感受大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价。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教会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本人觉得导入自然,引人入胜,学生互动积极,很好的完成了第一模块的教学意愿,导入成功。
第二模块:歌曲赏析(大灾之后抒大情,大爱出强音)
聆听歌曲,联想画面,听后学生讲述感受,师生共同回忆感悟。为学生建立基本的音乐感知,想象联想、师生交流,逐步将学生带入歌曲沉痛悲伤的情境。从视听上强化音乐感知,加构音乐形象,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和人们的真情。通过《生死不离》的画面欣赏和歌曲聆听,领悟歌曲情感情绪和判断分析歌曲曲式。学生们第一时间对作品有了自己的认识,情绪悲伤的,深情的 ,速度稍慢的;二段体结构等。让学生明确作品为什么会给人如此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就有的放失的引入歌曲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歌曲和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连带着师生一起了解特定时局下此作品的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对此歌曲的诞生作付出的心血和情感。丰满了歌曲内涵以及歌曲背后的人文故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
学习歌曲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可谓是一举多用。
第三模块:再赏实践(大灾之后歌大爱,大爱情深)
这首歌曲旋律上下起伏节奏变化,节奏变化与朗读情绪吻合,随着音区的提高,情绪迸发如心灵的呼唤,有极强的感染力。歌曲中采用同头换尾,重复对比的歌曲创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跟琴视唱练习,对歌曲音高,音准,节拍节奏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了解歌曲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情感的意义;设计活动找一找?观察乐句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出作曲家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唱一唱乐句相同和不同的旋律,体验歌中重复和对比创作手法对于歌曲主题重要意义;划一划旋律线引导学生体验二段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再设计三个有梯度的情感问题,在师生问答中不断深入体验歌曲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根据演唱者的演唱力度;歌词的意义;去体验演唱者层层递进的情感,从稍慢悲伤的深情叙述至急切激昂的呼唤到反复强调的坚定,并通过自己的演唱体验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完成再赏实践,演唱达成体验大爱深情。
第四模块: 拓张延伸(人类主题_--大爱永恒)
欣赏毛阿敏演唱的歌曲《呼唤》
通过视觉,听觉聆听和欣赏,感受体验同一题材不同不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再次深入体验大灾面前生死不离的情感,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
本课教学教参也无多少教学内容可参考,完全是因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我留下的印象和感触很深,当时每一天心都被地震的消息震撼着,牵挂着,真的是被救灾现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揪着心,全国人民都在边看电视边抹眼泪,大家都在等待同胞获救的消息,深深感悟平安中的我们是多么的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