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琴文化及历史,感知《流水》的模拟手法与丰富技法,以及古琴艺术所追求的“物我交融”的境界;
2、通过欣赏体验古琴曲《流水》,能够准确的为歌曲划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能够演唱古曲中的第二部分的主要旋律;能够听辨古琴、古筝的音色,分辨其异同。
3、通过对歌曲的欣赏,能够体会古曲淡泊、优雅、深邃,意境深远。了解歌曲通过各种指法,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古琴文化及历史,感知《流水》的模拟手法与丰富技法。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体验古琴曲《流水》,能够准确的为歌曲划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教学
通过图片直观导入,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这个乐器是什么吗?(古琴)
2、它是我们国传统乐器中的哪一类呢?(弹拨乐器)
介绍:古琴是我国最早出现且极具人文内涵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
三、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琴的外形特征
①、弦:七弦
(最早的古琴为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传说周文王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加一根,故古琴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②、琴体总长:三尺六寸五分,约1.225米。象征一年有365天。
③、琴面呈拱弧形,代表了天;琴底平,代表了地。以此印证了视觉上的“天方地圆”之说。
④、徽位:共有13个,象征一年12月+闰月
2、我们对古琴的外形已经有所了解,紧接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且观察图片,思考古琴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法,发出来这样的三种声音,他们的音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①、散音。也叫空弦音,仅用右手弹弦所发的全弦震动音,深沉、浑厚,松沉而旷远。也称“地声”
②、按音。包含走手音(左手滑音),即右手拨弦,左手同时按弦或按着弦滑动所发出来的声音。非常的丰富,手指下的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也称“人声”
③、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触琴弦,但不按下去,而右手在同时弹同一按弦是所发出来的空灵之声。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也称“天声”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
3、"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沉下心境,来探索远古的旋律,聆听一首经典的古琴曲《流水》,老师已经将歌曲划分为10个部分,我们一起来聆听
①、第一部分:引子
②、第二、三部分:泛音奏出主要旋律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电子琴,一起将这个部分的旋律唱一唱,最后可以比较两个形式人声与器乐声哪个更贴切的表现)
③、第四、五部分:用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的展开,写景多于写情
④、第六部分:分前后两个部分,犹见激流中之洄澜,飞溅之浪花
⑤、第七部分:紧接上段,江水逐渐平伏 (6.7为华彩部分)
⑥、第八部分:变化在现了第四部分,音乐比以前更加激动
第九部分:充满激情,速度渐慢
⑦、第十部分:结尾,引人远眺,烟波浩渺,心旷神怡。
4、聆听并分析了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的《流水》,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①、这首古曲淡泊、优雅、深邃、意境深远。
②、乐曲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注、上、下”等指法,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③、该曲为宫调式,多段体结构,可以划分为 “起、承、转、合”
四、实践讨论
小组讨论:
歌曲我们已经划分为十个部分 ,你认为“起、承、转、合”分别对应的哪几个部分?
五、视频欣赏
完整形象的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
六、拓展部分
请听两种版本的《高山流水》,比较古琴和古筝在音色、外形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项目
乐器
相同点
不同点
琴弦数
共鸣箱
音色
古琴
弹拨乐器
古筝
七、课堂小结
这首古曲还有一个典故“伯牙鼓琴”,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中华古琴的渊源文化,相信同学们对我们这首古曲的含义也已经了解到位了,那你们也可以成为俞伯牙的知音啦。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去传扬我们传统的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