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欣赏《丹顶鹤的故事》、《森林里的珞巴人》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再欣赏,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并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自信地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语言的特征
教学步骤: 课前情景:弦乐《绿叶对根的情意》和画面
一、课堂导入
投影漫画《春天来了》
点明课题《绿色的呼唤》
教师衔接语: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招受着严重的破坏,但是我们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而且在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志愿者。今天,我们要用音乐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二、欣赏《丹顶鹤的故事》
1 “在你们的歌声中,我好象感觉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但是你们听说过绿色沙漠吗?有了绿色的树,绿色的草,还应该有生龙活虎的野生动物。让我们来听听一位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的故事。”
2 播放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3 领会音乐的表现手段(小调式)改动结尾处最后一个音6为? ,让学生比较结尾的两种效果,说说对表现歌曲情绪哪个合适?
4 随音乐哼唱。
三、演唱歌曲
1 歌曲记录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请用你们美妙的嗓音来讲述这个故事!
演唱→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树林中的声音,并加入演唱中。为了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四、欣赏《森林里的珞巴人》
1 仔细聆听教师范唱,请说说歌曲的情绪和讲述的内容。
2 学生思考 回答,回忆歌曲描写了什么情景?(投影画面)
3 教师再次范唱,(翻开书本)你觉得歌曲的情绪前后有变化吗?
怎样变化的?
4 分析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的表达起到的作用。(板书)
旋律走向--图示(投影)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平缓,第而乐段起伏变化大。
速度 力度--中速,第一乐段力度较弱,第二乐段力度变化较多,尾声渐弱。
尾声的处理--对比哼鸣的作用。
5 录音范唱,区别录音中的演唱和老师的演唱在情感、演唱形式等方面有何不同? 对表达这首歌曲的情感你觉得情绪、速度、力度怎样用合适?
五、 课堂小结
教师结语:“音乐以它特殊的语言表达情感,让我们再一次用深情的歌声赞美这些令人尊敬的环保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