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教案
【教 材】苏少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 弦管和鸣,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
【教学内容】
1.介绍、欣赏《丰收锣鼓》。
2.了解民乐的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丰收锣鼓》这支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乐曲为宫调式,分四个部分,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队的组成,学会辨别笛子、云锣乐器的音色;
感受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欣赏中国民乐作品的兴趣。
熟悉乐曲《丰收锣鼓》的主题旋律,正确理解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以及能简单描述乐曲中情绪与音乐要素的关系,体会感受音乐是如何表现人们的生活。
3.鼓励学生自制节奏乐器,学会与人合作,尝试编创节奏,积极参与主题合奏,体验编创与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感受中国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喜爱中国名族乐器和民乐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电子琴、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探究性学习:
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
尝试自制一件打击乐器。
有时间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音乐作品听听。
二、激趣导入
1. 欣赏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初步感受我国打击乐器的魅力
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奥运开幕式的视频(《击缶而歌》)。
提问:录像看完了,你知道他们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吗?它在中国民族乐器里面属于哪一类乐器呢?
生:缶,打击乐器。
2. 听赏打击乐片段,初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
师:对,缶是鼓的一种,属于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打击乐器呢?从音乐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生:鼓、铜锣、木鱼、梆子、钹……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音乐知识涉猎真丰富,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打击乐器。当然在我国除了打击类乐器以外还有很多种其它乐器。除了打击乐器组外,还有什么呢?
生:吹管乐器组、拉弦乐器组、弹拨乐器组。
3. 初步感受打击乐器——“我也来打鼓”
师:现在老师也想来打鼓,以表现对同学们的欢迎心情。
教师师范,学生击掌模仿节奏;
请一位学生上台敲击大鼓,尝试模仿节奏。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以打击乐器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丰收锣鼓》。
三、引入新课
(一)初识音乐《丰收锣鼓》
1、简介作品
《丰收锣鼓》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以及苏州蔡惠泉两人合作的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民乐合奏作品,是我国吹打乐的代表作,其表现出了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丰富色彩,打击乐在这首音乐中的作用是如何呈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音乐作品,首先请大家一起聆听主题一。
(二)分段学习音乐《丰收锣鼓》
1、欣赏第一部分主题一 —— 忙丰收
要求:(1)音乐的情绪?主题旋律重复几次?每次演奏的乐器组有何变化?
(2)请同学们尝试用之前的击鼓节奏(可用自制乐器),为主题一伴奏。
(3)从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2、欣赏第二部分主题二 —— 唱丰收
要求:(1)主题旋律重复几次?每次演奏的乐器组有何变化?
(2)比较主题一,音乐情绪有何变化?(并从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
(3)唱一唱主题二旋律,用歌声体验感受人们丰收喜悦的心情。
3、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 赏丰收
要求:(1)第三部分出现了哪两种乐器?(笛子、云锣)
(2)说一说笛子、云锣的音色特点。
(3)乐曲中笛子、云锣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连一连
第一部分 赏丰收
第二部分 忙丰收
第三部分 唱丰收
4、欣赏乐曲第四部分 —— 庆丰收
衔接:音乐的第四部分又将会如何表现呢?
(1)小小作曲家
将班级分成两组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作曲家,你觉得第四部分会是更加抒情还是更为热烈呢?
编创小贴士:在主题一旋律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加入自制打击乐器;
可从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考虑改编。
两组分别上台汇报、展示本组编创作品。
相互评价。
揭晓答案,一起聆听音乐第四部分。
小结。
5、完整地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演奏视频(香港中乐团)
(1)欣赏全曲,并将自己融入其中,进一步理解、感受乐曲及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师:锣鼓一响,欢天喜地。勤劳的人们进过春夏的播种耕耘,迎来秋天的收获。忙忙碌碌的田间劳动,虽然辛苦,但是人们的心情却是非常开心、喜悦。 最后,让我们带着喜悦,满足的心情,完整的欣赏这首《丰收锣鼓》。
要求:主题一时,大家跟随音乐,用自制乐器打击伴奏;
主题二时,一起用“la”跟随音乐演唱;
第三部分,静静聆听云锣、竹笛音色,感受赏丰收的场景;
第四部分,融入其中,用自制乐器编配节奏型,加入合奏,感受着庆丰收的场面。
(2)小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喜欢并热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放开你的心,去容纳多彩的音乐世界,你的眼界也会随着跳动的音符更加开阔……
教后反思:
《丰收锣鼓》这首民乐合奏,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这节课对于如何让生听懂、走近音乐作品,我觉得最为简便的手段与方法就是在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等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教学基础上进行反复地聆听。
首先,以打击乐器的丰富表现力为主线。本课以聆听打击乐器的音色,感知打击乐器的外形、尝试在打击乐器上进行节奏练习,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编创等环节,都在打击乐器表现力上做文章,使得教学的各环节环环相扣,贯穿音乐课堂。例如在导入环节,以音乐为本,老师首先带领学生欣赏《击缶而歌》让生初步感受我国民间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生开始模仿及学习典型节奏,为后面的节奏创编做好铺垫。
其次,以音乐主题的有效聆听为基准,立足审美核心。音乐主题是音乐的核心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音乐主题的学习之本课的重要内容。如在本课中由于主题一的节奏较为密集,速度快,不太适合演唱学习,因而便采用了反复聆听的方法,而每一遍的聆听,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层层深入;而主题二则通过演唱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同时便于记住音乐主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引导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音乐音响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听觉感知,最终学生能真正地走近音乐。
再次,以自制乐器的节奏创编为动力,鼓励音乐创造。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通过自制乐器的过程,对于乐器的喜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在本课的“小小作曲家”的编创与展示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与编创是基于对音乐的聆听、解读、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再创作,通过合作创编,他们逐渐融入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的基本感受。
最后,以音乐文化的传承热爱为导向,弘扬民族音乐。音乐课程学习领域,除了感受、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还包括了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种音乐能力的同时,让生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懂得欣赏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
但对于这节课仍有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提问的面还不够宽,应该尽量地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在进行各自的展示与创编环节,多提供些简单地打击乐器(双响筒、碰铃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
3、在语言的组织方面,再需加强点,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