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出示PPT)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走近作者】
让.乔诺,1995-1970年,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节选自《植树的男人》21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预习检测】(PPT)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形式概括。)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在荒地坚持种树,让荒原变成绿洲。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PPT)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坚持,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明确: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7.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探究学习】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明确: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预设:(学生可自由圈点勾画,说出理由。)
1.“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2.“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板书:高原变化)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板书:评价老人)
4.“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明确:这句话点明了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时间。也是交代写作思路。(板书:行文思路)
5.“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明确;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板书:老人特征)
小结: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分钟)
问题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明确:词: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句子: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问题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问题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明确:读慢,高原很荒凉,很让人失望,没有生机。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明确: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明确:震撼感。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17段的哪一个词?
明确:对比。“奇迹”。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
!(齐读这三句话)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明确:“毅力”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21段)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明确:要忍受孤独。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明确:“他一直在种树。”(14段)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明确:“一直”。说明很坚持。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明确:数词
(2)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讨论)
示例: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段)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
明确:无私,纯净。
5.默读第5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这是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严谨,热爱生活。
6.默读第7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这是挑橡子种子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牧羊人细心。
……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去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更多的东西。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1.下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10段)
明确:轻轻
仔细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段)(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段)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文章也是“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4.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示例: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5.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6.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综合把握】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问自由谈;“难得的好人”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可留待课下)
2.结合全文内容,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写几句话。
明确:
他是一个朴实稳重的人。他是一个热情的人。他是一个细致的人。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3.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板书小结】
人
定
胜
天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积累(20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慷慨(kǎi) 帐蓬(penɡ) 刨根问底(báo)
B.呼啸(xiào)
应征(yìng)
不毛之地(máo)
C.微薄(báo)
干躁(zào)
沉默寡言(guǎ)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生机勃勃(bó)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2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B.⑤④③①②?????C.④①②⑤③?????D.①④③②⑤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学习
(13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共计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5个行政村2
000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分)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4分)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4分)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三、阅读理解(2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分)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写角度)
②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年4月26日,距坎布里亚1
800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3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3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26次电话,并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5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2013年6月1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27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分)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分)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四、小练笔(10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积累(20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A.慷慨(kǎi) 帐蓬(penɡ) 刨根问底(báo)
B.呼啸(xiào)
应征(yìng)
不毛之地(máo)
C.微薄(báo)
干躁(zào)
沉默寡言(guǎ)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生机勃勃(bó)
解析:A项,“帐蓬”应为“帐篷”;C项,“薄”应读“bó”,“干躁”应为“干燥”;D项,“坍”应读“tān”。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解析:D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为“孤陋寡闻”。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2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解析:B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C )(2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解析:A.比喻;B.夸张;D.比喻。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答案:(1)描写
(2)记叙
(3)抒情
(4)议论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B.⑤④③①②?????C.④①②⑤③?????D.①④③②⑤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综合性学习
(13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共计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5个行政村2
000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分)
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4分)
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解析: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4分)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示例:耄耋老人32年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绿色长廊”
三、阅读理解(27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分)
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写角度)
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②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年4月26日,距坎布里亚1
800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3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3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26次电话,并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5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2013年6月1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27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牧羊人穆雷克质疑英国专家评估团对核泄漏沉淀物的鉴定结果,并多次向评估团打电话,向撒切尔夫人和女王写“汇报和投诉信”,最终阻止了核污染。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分)
因为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高处的土壤无法抵御沉淀物的渗入。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专家评估团认为穆雷克所说的“高处的土壤中含有沉淀物,会进入草中”是毫无根据的,纯属不必要的担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穆雷克是个有责任感、不迷信权威、不惧嘲讽、坚守真理的人。
四、小练笔(10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深化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3.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表达效果: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插叙的类型及其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从内容上看,插叙有下列常见的形式:
①追叙: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②补叙: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叙述的内容。
③逆叙:逆叙是指插入的一段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插叙的主要作用有:
①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作用;②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⑤使情节更加完整;⑥补充说明有关文章具体内容;⑦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⑧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
二、预习任务
1.标段序,边读边画词句。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缝隙(féng)
C.溜达(da)???戳坑(chuō)??微薄(báo)
D.酬劳(chóu)??乍看(zhà)??
鲜嫩(n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课文感知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_______________”,得知“牧羊人”改“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除橡树外还种了“_______”“________”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___________
”,变得“_________”。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课中导读】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形式概括。)
明确: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PPT)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明确: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明确:
7.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文中标记)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探究学习】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明确: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预设:(可自由圈点勾画,说出理由。)
①“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批注:__________)
③“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批注:_______________)
④“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明确: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明确: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分钟)
问题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明确:词:
句子:
问题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问题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②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③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明确: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明确: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明确: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17段的哪一个词?
明确: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明确: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明确: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明确: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明确: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明确:
(2)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讨论)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段)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
明确:
5.默读第5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6.默读第7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1.下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10段)
明确: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段)(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段)
明确:
五、文章也是“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3.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
4.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5.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涸的泉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塌的房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
记叙方式:
作用:
【综合把握】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
2.结合全文内容,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写几句话。
明确:
3.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明确:
【课后导练】
一、赏句写句
1.赏析下面的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从描写角度)
。
2.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
二、语段解读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6.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走近作者】
让.乔诺,1995-1970年,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节选自《植树的男人》21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
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
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
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
神更给人以启示。
1.下列字形和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帖(tiě)
心弦(xuán)
看(k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
B.纤(xiān)细
烙(1ào)印
卡(qiǎ)脖子
参差(cī)不齐
C.调(diào)换
酣(hān)睡
畜(xù)牧业
钢劲(jìng)有力
D.哄(hōng)笑
分(fēn)外
超负荷(hè)
薄荷(bó)
?
【预习检测】
B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或地带。
(
)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点我朗读
█点我朗读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形式概括。
植树的牧羊人在荒地坚持种树,让荒原变成绿洲。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
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坚持,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7.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探究学习】
1.“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2.“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高原变化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评价老人
说说你圈点勾画的理由。
4.“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这句话点明了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时间。也是交代写作思路。
5.“那年,他已经87岁了”
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
小结: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
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
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行文思路
老人特征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分钟)
问题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问题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读慢,高原很荒凉,很让人失望,没有生机。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震撼感!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17段的哪一个词?
对比。“奇迹”。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
!(齐读这三句话)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21段)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要忍受孤独。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他一直在种树。”(14段)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一直。说明很坚持。
毅力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2)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了什么?(讨论)
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数词
无私
纯净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段)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
5.默读第5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这是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严谨,热爱生活。
6.默读第7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这是挑橡子种子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牧羊人细心。
……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去取舍,才有___;只有忍受孤独,才有___;只有自信,才有___;只有严谨,才有___;只有内心纯净,才有___;只有坚持,才有___;只有热爱,才有___……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___背后更多的东西。
奇迹
1.上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10段)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轻轻
仔细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段)
2.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段)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这篇文章也是“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4)插叙的手法
(3)对比手法
1.下面是文中两处什么描写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4.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5.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6.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自由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难得的好人”
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综合把握】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联系首尾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勤勤恳恳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
【拓展延伸】
“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又译为基督耶稣,他是拯救世人的神。对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人们来说,您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您做到了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我们为您点赞!
他是一个朴实稳重的人。
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是一个热情的人。
他是一个细致的人。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写几句话。
3.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人
定
胜
天
【课堂小结】
再
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深化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3.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表达效果: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插叙的类型及其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从内容上看,插叙有下列常见的形式:
①追叙: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②补叙: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叙述的内容。
③逆叙:逆叙是指插入的一段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插叙的主要作用有:
①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作用;②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⑤使情节更加完整;⑥补充说明有关文章具体内容;⑦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⑧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
二、预习任务
1.标段序,边读边画词句。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缝隙(féng)
C.溜达(da)???戳坑(chuō)??微薄(báo)
D.酬劳(chóu)??乍看(zhà)??
鲜嫩(n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课文感知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
_
_
_
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得知“牧羊人”改“
”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
”“
”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
”,变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答案解析:
(一)
1.D 解析
A项,“涸”读音应为“hé”;B项,“缝”读音应为“fènɡ”;C项,“薄”读音应为“bó”。
2.C 解析
A项,“废嘘”的“嘘”应为“墟”;B项,“干躁”的“躁”应为“燥”;D项,“帐蓬”的“蓬”应为“篷”。
3.C 解析
C项,“不毛之地”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4.D 解析
D项,句中的“像”表示比较,而非比喻。
5.C.(解析:A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二)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荒凉 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牧羊 养蜂 山毛榉 白桦 充满生机 富饶
【课中导读】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形式概括。)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在荒地坚持种树,让荒原变成绿洲。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PPT)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坚持,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明确: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7.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探究学习】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明确: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预设:(学生可自由圈点勾画,说出理由。)
①“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板书:高原变化)
③“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板书:评价老人)
④“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明确:这句话点明了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时间。也是交代写作思路。(板书:行文思路)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明确: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板书:老人特征)
小结: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分钟)
问题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明确:词: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句子: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问题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问题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②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③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明确:读慢,高原很荒凉,很让人失望,没有生机。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明确: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明确:震撼感。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17段的哪一个词?
明确:对比。“奇迹”。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
!(齐读这三句话)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
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明确:“毅力”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21段)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明确:要忍受孤独。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明确:“他一直在种树。”(14段)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明确:“一直”。说明很坚持。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明确:数词。
(2)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讨论)
示例: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段)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
明确:无私,纯净。
5.默读第5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这是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严谨,热爱生活。
6.默读第7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这是挑橡子种子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牧羊人细心。
……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去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更多的东西。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1.下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10段)
明确:轻轻
仔细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段)(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段)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文章也是“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5段)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2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明确: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4.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的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讨论)
示例:不好。过于平淡了。
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缺少惊喜了。
5.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6.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综合把握】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首段和末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牧羊人的。(齐读)
1.从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要圈点勾画哪个词?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问自由谈;“难得的好人”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小结:第一自然段,除了能够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还能够引发我们读者这么多的思考,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开头的写法。
2.比较首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是议论和抒情,前后呼应。
3.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拓展延伸】
1.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这个人将永驻人们的心中。请给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可留待课下)
2.结合全文内容,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写几句话。
明确:
他是一个朴实稳重的人。他是一个热情的人。他是一个细致的人。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3.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课后导练】
一、赏句写句
1.赏析下面的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从描写角度)
。
2.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
二、语段解读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6.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敬佩。
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⑵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3.“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4.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5.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6.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