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料合集【教案+课件+测试】《往事依依》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教学资料合集【教案+课件+测试】《往事依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5 14:04:0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往事依依》
作者:于漪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于漪( ) 浩淼( )
徜徉( ) 骚( )
郁( ) 慷慨( )
凝( ) 镌刻( )
谆谆( ) 雕镂( )
娥( ) 婵( )
绚丽 眼花缭乱

miǎo

kāngkǎi
níng
juān
zhūn
sāo
chángyáng
lòu
é
chán
根据《往事依依》
设计 :“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要求: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字迹清楚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少年时期难忘的事情
于漪
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小时候:看图画
(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
(1)听教辛弃疾《南乡子》
(2)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都与读书有关
读一读,作者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找一找,这几件事情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看图画:身历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
读诗歌: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讲课:深受感动——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品味语言。
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
搜索枯肠而不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印象非常深刻)
今记忆犹新。

读一读,品一品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可以用这样的句式:
……好,好在……………………
……好,使我……………………
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这显然和她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是分不开的。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卢梅坡<雪梅>
雪却输梅一段香
青娥素女俱耐寒  (唐)李商隐<霜月>
月中霜里斗婵娟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卢梅坡<雪梅>
雪却输梅一段香
青娥素女俱耐寒  (唐)李商隐<霜月>
月中霜里斗婵娟
【】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居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
了绚丽的色彩:
红紫芳菲
橙黄橘绿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南乡子
田汉<南归>
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冬 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赏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兜鍪(mó u):古代作战时戴的盔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上片写登亭所见景色,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
欣赏图片,请你运用积累的词语、诗词来表现你欣赏画面的情景。
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评一评:




同学们:
请牢记这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七年级(上)语文同步速练卷
6、往事依依
A 基础储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8分)
chángyáng( ) 浩miǎo( ) 雕lòu( ) juān( )刻
慷kǎi( ) 眼花liáo( )乱 心旷神yí( ) zhūnzhūn( )教导
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模( )_______ 泊(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鲜( )_______ 降(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成语填空。(4分)
走( )无路 美不( )收
( )雀无声 ( )瓜烂熟
解释词语。(6分)
搜索枯肠( ) 险峻( ) 骚人( )
婵娟( ) 绚丽( ) 铭刻( )
选词填空。(8分)
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天,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_____(沉醉 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_____(沉醉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绪郁郁。
③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  (凝视 凝注)在眼睛里。
④有时_____(凝视 凝注)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
积累。(4分)
①《往事依依》的作者是_______,她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书中塑造了____位梁山英雄好汉。
补充完整诗句。(4分)
①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__。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①“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请说说当时老师被什么感动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默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说说其主题思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9分)
①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_____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_____怎么说_____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_____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低声演唱,_____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 _____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
A、尽管 不管 还是 虽然 可 并 B、不管 尽管 就是 虽然 可 并
C、尽管 不管 还是 但是 虽 还 D、不管 尽管 就是 但是 虽 还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4、下列成语感彩不完全相同的是( )(4分)
A、诚心诚意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柳暗花明
B、大模大样 张牙舞爪 不可一世 无法无天
C、诲人不倦 不可救药 熟能生巧 扑朔迷离
D、骇人听闻 洋洋自得 讳疾忌医 骄兵必败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③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④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⑤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⑦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⑧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⑩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⑾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⑿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⒀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5、解释文中的词语。(8分)
慷慨 ( ) 油然而生( )
感慨万端( ) 依稀( )
6、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7、“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
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2分)
8、本段文字的第①句与第⑿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
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4分)
9、问题探究。(12分)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请用文中句子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是( )(3分)
A、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生气篷勃
B、爱幕虚荣 神通广大 情不自禁
C、孪生兄弟 气慨非凡 莽莽榛榛
D、随声附和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2、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3分)
A、东方歌舞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B、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并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C、管教人员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自己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觉悟。
D、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
3、选出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 )(3分)
A、年华似水流。
B、屋顶寂寞地飘着炊烟。
C、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D、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4、仿照例句,以我国古今的发明创造或杰出人物为对象,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写三句连贯
的话。(3分)
例:我们有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有博大精美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轰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③他们看得入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了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女主角面前。观众和她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看戏》)
5、给第①段“□”处选择标点正确的一项( )(3分)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6、请找出第①段划直线句子里的喻体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作家写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7、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文段①划波浪线句子的句意______________,并用一个贴切的词语替换“似乎”一词______________。(4分)
8、将“歌词”比喻为“珠子”,请在原文中找出一个能准确形容“珠子”特点的词语___
_____________。(2分)
9、“回音”是如何产生的?试分析“回音”里的具体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对第①段用“//”划分层次:(3分)
11、分析第②段一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中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2、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这时候”里所代表的不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舞台”的不同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能准确写照女主角精彩表演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呼应的观众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所选三个语段几次写到“人海”,试分析其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试概括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往事依依
本节高效解题要诀:积极拓宽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如A6、A7、A8;注重从理解出发去把握文章内涵,如B9、C12、C13、C14等;本节快速解题要诀:本课基础只是必须先行记忆掌握,如A1、B5;但又需要通过抓关键词来读懂文章,如B9、C6、C7、C8、C9等。
A 基础储备卷
1、徜徉;淼; 镂; 镌; 慨; 缭; 怡; 谆谆 2、mó模型 ;mú模样 ; bó停泊;pō水泊梁山 ; xiān鲜艳;xiǎn朝鲜 ; 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3、投; 胜; 鸦; 滚 4、竭力思索;(山势)高而险; 诗人、文人;美好的容态;灿烂美丽;比喻深刻记住。 5、①沉醉 ②沉浸 ③凝注 ④凝视 6、①于漪;语文特级教师②《水浒》;108 7、①月中霜里斗婵娟;②骚人搁笔费评章;③两个黄鹂鸣翠柳;④等闲识得东风面 8、①《南归》诗歌中那种诗人与旧地久别重逢后的亲切感和熟悉感。②答案不定。只要能收集有关诗句,并且作适当的理解即可。
B 综合提升卷
1、①过去的事还记得很清楚,就如同新近发生一样。②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③指小时候包括学生时代所经历的往事和留在脑海中的记忆。 2、A 3、B 4、C 5、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有所感触而慨叹;模模糊糊。 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7、神态描写 8、前后照应 ;总分总 9、①老师借助朗诵传达的《南归》一诗表达的那种与旧地久别重逢后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学生因“老师那凝注在眼睛里的深深感动的神情”而被感动。②在那除旧布新的革命年代里,许多青年人思想不复古,新潮激进。而称作“新派人”。③“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1、D 2、A 3、C 4、要求在每一个短句的宾语前面有四字组成的形容词修饰语。 5、D 6、看戏的观众 表明看戏的人非常多,气氛格外热烈。 7、抑扬顿挫 仿佛(好像) 8、滚 9、演员精湛的表演和观众的热情引起了“回音”。 艺术家热爱人民观众,观众热爱艺术家。 10、……雷轰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 11、比喻、夸张;表现了观众因演员出神入化的演而如痴如醉的神情。 12、前者指“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了高潮”;后者指“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了”。前一个“舞台”指戏台;后一个“舞台”指“整个剧场”。 13、“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真像潮水一样” 14、文章线索,“人海”的变化是演员表演境界的深化。也说明看戏人之多,气氛之热烈。 15、写了演员精彩的艺术表演和观众的热情高涨的场面。往 事 依 依
教学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 (huì) 青女素娥(é)
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òu) 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
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