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ǒng( )破 nián( )性 hé( )家 邪魔鬼suì( )
kōu( )门 腌zì( ) lào( )饼 gēdā( )( )
2.填空。
①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流派)作家,所谓“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十二生肖中的几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3.想想你家乡过年的风俗,就其中一二种,试作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标点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
A.多么诱人啊,小树林里的一切!
B.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C.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D.你是喜欢看书呢?还是喜欢打球?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03年甘肃)
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5.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
6.“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7.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8.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不体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
9.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
1.捅、粘、阖、祟、扣、渍、烙、疙瘩
2.①刘绍棠;乡土文学;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虎、狗、鸡、龙等。②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守岁等。
3.略。 4. D
5.打春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打春就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6.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
7.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8.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寓意:要用满腔热情去对待人生,努力开拓、创造美好生活。
9.作者以民间口语“打春”为题,选取跟“打春”有关的词语“打草稿”“打鼓”去写,把春天写得极富生气、活力,同时紧扣“打”字表现了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本命年的回想·综合能力测试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注音。
捅进( ) 烙饼( )
晾脆( ) 盛在碗里( )
2.解释。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粗的词的含义。
惊( )清( )芒( )
处( )露( )小( )
4.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受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受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生命的一抹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④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城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战栗( ) 凝( )视 亵渎( )( )
天籁( )
2.解释。
①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颠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
①两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看,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充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化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两个世界:现实的物欲蠢动的世界和非现实的精神清明的世界。
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C.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评价。
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
E.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
7.文章第二节第一句的设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四节为什么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tǒng lào liàng chéng 2.缤纷:繁多、杂乱。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3.惊蛰 清明 芒种 处暑 白露 小寒 4.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5.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6.炒年货、吃腊八粥 其他略 7.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8.“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其他略。
(二)1.lì níng xiè dú lài 2.①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②穷困,受挫折。 3.一是“一切都美”,二是“一切都令人陶醉”。4.①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②强调“我”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 5. (1)将同二三知己,回归大自然,去过一种恬淡自如的生活;(2)独坐在文学天地,微笑着面对人生;(3)作者历尽沧桑,可是仍然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6.CE 7.作用是提醒读者注意,引起思考。 8.因为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
本命年的回想·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检测题
基础题
1.下列加粗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缤纷(bīng) 灶膛(táng) 嚼字(jiáo) 生疮(chuāng)
B.腊八粥(là)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发鬏(jiū)
C.渍酸菜(zà) 阖家(hé) 磕头(kè) 亲支近脉(mài)
D.秫秸(chù) 疙瘩(gā) 梆子(bāng) 簸箕(bò)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上拼音。(8分)
3.辨别下列形似字并组词。(8分)
4.根据词义填写成语。(6分)
(1)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
(2)由衰老恢复青春。( )
5.填空。(4分)
刘绍棠,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6.说说下面一句话中所包含的节气。(5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所包含的节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欢乐”与“庄严”是否矛盾?为什么?(10分)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A.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和人们在享受一年劳动成果时的喜悦的程度之高。
B.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人们丰收以后的喜悦之情,过年时物质生活的丰富。
C.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即使在节日期间也不停止劳作。
D.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了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人们过年时物品富足。
9.文章写的是有关过年的习俗,可全文的开头一段并没有涉及过年,这样写是否多余?能否删去?(10分)
综合题
1.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2.试从课文中任意找出两个习俗来加以点评,说说这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 B(A项“缤” bīn;C项“渍” zì“磕” kē;D项“秫” shú“疙” gē)
2.
4.(1)赏心悦目(2)返老还童
5.当;《运河的桨声》《夏天》《春华》《小荷才露尖尖角》《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蒲柳人家》等(答出其中三篇即可)。
6.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7.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
8.A
9.不多余。文章的开头一段之所以讲这二十四节气,目的是为写过年作衬托,以此来说明过年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
综合题
1.作者对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的回想,是想表现对传统文化和童年欢乐生活的热爱。
2.(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正式迎新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热烈的祝愿,浓浓的人情。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使人们喜不自胜。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出现以下关键词的即可评为“优”:传统文化、童年欢乐生活、热爱;第二题为开放题,只要从文中找出两点习俗,并结合文章主旨加以点评的,均可评为“优”。
良、中、下:参照“优”评定标准评定。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贴年画,对联,剪纸,挂灯笼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欣赏了浙江绍兴的社戏,又目睹了湖南茶峒的赛龙舟,同学们也一定想起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了吧?再过几个月,就是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春节了。或许此时你已经闻到了弥漫于空气中的浓浓的年味了吧?
( “我们跟着鲁迅在绍兴看完了《社戏》,又到湘西沈从文的家乡过了《端午日》,陪着诗人王建、苏轼赏了十五的月亮。今天该做什么呢?”学生会意地说:“该过年了。”)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1、学生简介作者)
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检查预习情况
师: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 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 r o 骚扰sāo r o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
生齐读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问题一: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年?为什么?
生:欢乐年,喜庆年……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问题二: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听准生字词的发音。想想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北京郊外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
生听课文范读
生:第四小节
四、研习第四小节
问题一: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请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生朗读第四小节后小组讨论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 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 为什么 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作者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十件事,一一向我们道来,或明确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由此及彼十分明白,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地往下说,本易犯流水帐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定的民风民俗,相互不可替代,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问题二: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自己读读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和大家一起谈谈。
参考: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写挑绒花,体现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写送灶王,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写换门神,“换岗”一词很幽默。
B、"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用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有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明确:文章对过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民俗风景画。生动而传神,能激起我们对生活经历的相关感受。
H、“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问题三、找出文中运用到的群众语言?并讨论:这样是否削弱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生答:“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忙得脚丫子朝天”、“天麻麻亮”、“玉米花儿”、“玉米粒儿”等。
生答: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与描述过年习俗是和谐一致的,增强了文章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小结:群众的语言是最有活力的,文中大量采用北京话中特有的“儿”化音:玉米花儿、玉米粒儿、玉米粉儿、卖挂落枣儿等,并且用到了一些口语和方言,这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感染力,相反,由于采用了群众语言,为文章打上了一道深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烙印。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五、今昔大比 拼(拓展探究)
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年俗活动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你更喜欢哪一种?你觉得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年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六、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约12分钟)
教师活动
总结:作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借助特定的民风民俗(十件事),将儿时故乡的父老乡亲欢度春节的喜人场面一览无余地铺陈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学习这种通过描写有特点的事情来表现重大节日场面的写法。
学生活动
1、[练笔]试就身边的某一节日作文,写好后,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给以评价
2、深入生活,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共17张PPT)
欢 迎 光 临
本 命 年 的 回 想
文/刘绍棠
刘绍棠
当代作家,北京通县人。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刘绍棠(1936—199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2、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3、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文章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哪十件习俗?每件事用三四个字概括。
(完成练习册61页第7题)
簸箕 嚼 糁 剔
秫 秸 鬏 渍 阖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bò ji
jiáo
shēn
tī
shú jiē
jiū
zì
hé
文章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哪十件习俗?每件事用三四个字概括。
(完成练习册61页第7题)
腊月初一:
炒年货
预热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增温
腊月二十三:
挑绒花
杀牲畜
备食物
送灶神
换门神
发烧
正月初一:
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红 火
拜新年
这十件风俗活动多而不乱,很有条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2、过渡紧密
使用承上启下的词语或句子。
1、时间顺序 结构清晰
十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简要品析,并朗读。
●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增进亲人感情,和睦人际关系。
过年习俗中饱含人们什么样的期望
合作探究
作者在回忆过年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什么样的情感。?
热爱生活、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
现在过年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或者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哪些新的方式?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进行交流。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你最想对亲人、朋友说些什么?
组织好语言,写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