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中秋咏月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5 16:20:08

文档简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设想:
本文为七(上)第三单元第四课,单元主题为“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诵读诗歌。
二、 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三、整体感知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3.学习《十五夜望月》:
指名读,齐读。
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
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
(地白、桂花、月明)
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寂寞}
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齐读,背诵。
五、质疑交流
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
(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补充介绍作者
六、自主小结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反馈练习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八、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
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指导学生朗读。
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教师点拨归纳:
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
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朗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
一、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师范读。指名读。
简介诗人艾青。运用工具书理解内容。掌握“天涯海角”的意思;注意多音字“咽”的在诗中的读法。
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点拨归纳:
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
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小结:
从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喜庆日子,但也是个思乡怀人的惆怅日子。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个日子里,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亲人之悲苦。
三、检测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水调歌头》
1. 注音
树栖( )鸦 琼( )楼玉宇
无眠( ) 绮( )
2.根据词的上阕,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天上宫阙”的美景。(150字左右)
3.试着各用4个字归纳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     。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 5.试一试,填出下列诗句。
⑴海上升明月,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⑵月出惊山鸟, 。(唐 王维《鸟鸣涧》)
⑶可怜九月初三日, 。(唐 白居易《暮江吟》)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1.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1 / 4(共22张PPT)
中秋咏月诗词首
李 燕
“中秋节”别称
“中秋节”,“仲秋节”;
“秋节”、“八月节”;
“团圆节”、“女儿节”。
“月节”“月夕”;
在唐朝,被称为“端正月”。
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月诗歌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知识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中秋节的起源
1、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
2、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3、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
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句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月亮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小 结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景〕
抒怀〔情〕
十五夜望月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mián
Shèng(旧读shēng)
què
zhuǎn

chá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
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
经受不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哪里比得上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讨论
 ①“转朱阁,低绮户”中的“低”能否改为“照” ,为什么?
 ②这首词的基调是抑郁的还是
乐观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能。“低”的含义比“照”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
感伤
乐观
思念亲人
怀才不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一、课内知识理解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栖________鸦 宫阙________ 低绮________户
不shèng________寒 qióng________楼 chán________娟
2.理解加点词语。
⑴中庭_______ ⑵欢饮达旦 _______ ⑶把酒问青天_______ ⑷弄清影_______
3.默写填空: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简要回答:
⑴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歌讲究炼字。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不同凡响改为“在”字,你看如何?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简要回答:
⑴你觉得诗人把思念说成是圆的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⑵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词虽有伤感情调,但并不令人感到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处处可见。下面摘抄的一些名句,能表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本课三首诗词都是抒发诗人月夜思人的情怀。你也看过皎洁的明月,沐浴过银白色的月光,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说一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训练
半个中秋
张 娟
几场小雨过后,酷暑难熬的时节已渐渐被阵阵凉爽的秋风替代了。早晚渐觉凉意袭人,季节变换,预示着又一个秋天已来临。天空日渐高朗澄澈,一轮圆圆的月亮张开饱满的笑脸……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
仰视日渐丰满的中秋圆月,孩童时的点点思绪袭上心头。小时候最有盼头的是过年有新衣服,中秋有月饼。那时的月饼品种单一却很好吃,不知道是经济差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还是别的原因,至今还是怀念能在中秋尝到一两块月饼。记得小时候买食品需要凭粮票,月饼也不例外。每年母亲都会拉着我一同去,只有那年的中秋在我的记忆里挥散不去。
那年中秋节下小雨,母亲留我在家等候,独自打伞买月饼去了。我搬着小板凳坐在屋檐下盼雨停,希望妈妈能早点回来。可雨停了,月亮已经从云层中露出笑脸,母亲却迟迟不归。当熟悉的脚步声在山墙头渐渐近了,是妈妈回来了,我冲了出去。令人疑惑的是母亲两手空空,她拉着我进房子,把我抱在怀里说,“妞妞,妈妈和你说件事情,你不许哭鼻子,今天买月饼的人多,等轮到妈妈,就剩下一块了,你知道娇娇的姥姥嘛,快八十岁了,这几天病重了,她家人都忙着照顾她,没有时间买月饼,我回来的路上看见娇娇哭着问她妈妈要月饼,我就把咱家的月饼给娇娇了。妞妞,不要难过。你想想,你上下学都是娇娇的爸爸骑车接送你们,你坐在前面,娇娇坐在后面……”
“妈妈,是不是今年没有月饼吃了,我想吃月饼”,委屈的眼泪已经爬上我的脸颊。母亲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纸包,拨开后是半块月饼,“这是娇娇的妈妈硬是掰了半块给我家的馋猫”,母亲刮着我的鼻子,我破涕而笑。母亲仅是嘴唇碰了碰月饼,剩下都是我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块月饼就是一个中秋,而那半块月饼,是母亲用慈爱的心为我和娇娇拼凑了一个中秋节。我吃的半块月饼没有以往的香酥,因为母亲没有吃上月饼。
虽然已过了近二十个中秋节,但我却难以忘怀对已逝岁月的回忆。然而,童年的那种对月饼的渴望与期盼,却永远深留在我的心中。
选自《石河子广播电视报》2008年9月29日出版 926、927期 A15版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至今还是怀念能在中秋尝到一两块月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时候特别爱吃月饼的“我”,为什么感觉那半块月饼没有以往的香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童年的那种对月饼的渴望与期盼,却永远深留在我的心中”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对“半个中秋”这个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时候很喜欢吃月饼,但月饼单一,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那年中秋的月饼特别好吃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B 因为娇娇的爸爸每天都骑车接送我,妈妈过意不去,就将月饼送给了娇娇。
C 这篇文章通过“半块月饼”的故事,表现了妈妈的慈爱和善良,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D 那个中秋节“我”只吃到半块月饼,很不圆满,所以只能算是半个中秋节。
三、中秋专项训练题
1.咏月诗词佳句积累
古人写诗填词,常把月亮作为描写对象,描写月华之美,抒发内心感情。请写出有关描写月亮是诗句。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⑵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⑶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⑺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⑼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⑽______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2.中秋月明寄相思
⑴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可你还知道它还有哪些别称吗?据你了解,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月,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文人们不吝笔墨,送她无数美妙的雅称。从古代的传说到历代诗词文赋,我们会发现她的身影比比皆是。请你写出关于月亮的美称与雅号。(不少于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中秋佳节,人们在赏月的同时,又会怀念远方的亲朋好友,送上美好的祝福。请你也给远方的编写两个祝福短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说: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嫦娥说: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嫦娥便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驱除鞑虏说: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⑴根据上述内容,概况一下关于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借助网络媒体和报刊,查找一下关于中秋的来历还有哪些说法?请写出一个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摘记卡
《红楼梦》里过中秋
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佳作名著,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们来一次时空之旅,回到过去,与那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们一起,共度佳节。请同学们阅读《红楼梦》中关于中秋赏月的精彩描写,制作一份阅读摘记卡。
提示:主要集中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七十六回《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等章节中。
阅读摘记卡卡片名称:《红楼梦》里过中秋 卡片编号____________ 摘记日期_________书名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中秋节节庆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月诗句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彩场面描写摘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悟写中秋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课内知识理解与运用
1.qī què qǐ 胜 琼 婵
2.⑴冷露无声湿桂花 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⑴庭院中⑵)到⑶端、持(⑷玩弄
4.⑴月光从朱红色阁楼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无眠之人。⑵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5.⑴描写了一个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下的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美的意境。⑵不好。“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引起人们联想,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秋思更具体化、形象化。如果换成“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6.⑴好。形象贴切,使人容易联想到中秋的月亮。⑵还有骨肉分离的痛苦,渴望祖国统一之情等。
7.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⑶B.
8.只要能结合意境,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训练
1.经济差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凭票买月饼,不容易吃到;半块月饼充满了母亲的慈爱,令作者无法忘怀。
2.因为母亲为了我能吃上月饼,排了一整天的队,但最后一口也没有吃,对此我感到遗憾,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爱。
3.童年的月饼里充满了母亲的爱。深深留在作者心里的,不只是队月饼的渴望,更是那温馨的记忆。
4.对孩子来说,一个月饼就是一个中秋。虽然“我”只吃到半块月饼,但母亲用慈爱的心为我拼凑了一个中秋节。然而妈妈没有吃到,“我”感到很遗憾,故这个中秋又是不圆满的,称为“半个中秋”。
5.C
三、中秋专项训练题
1.⑴举头望明月 ⑵月是故乡明 ⑶明月何时照我还 ⑷海上升明月 ⑸明月松间照 ⑹月出惊山鸟 ⑺夜吟应觉月光寒 ⑻烟笼寒水月笼沙 ⑼月落乌啼霜满天 ⑽明月别枝惊鹊
⑴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赏月、观潮、赏灯、 玩兔儿爷、烧斗香、舞火龙。
⑵嫦娥、玉兔、夜光、素娥、玉轮、玉蟾、桂魄、蟾蜍、婵娟、玉盘、玉钩、广寒宫等等。⑶符合中秋时节、祝福对象以及自己身份,能表达祝福之意即可。
5.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和平安康合家团聚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⑵示例:拜土地说: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四、阅读摘记卡
参考示例:中秋节节庆内容:馈赠月饼,西瓜等物品,祭月,家宴,赏月听音乐。精彩场面描写摘抄:只见天上一轮皓 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等等。诗句摘抄略。写中秋寓意:中秋是美好的,又是伤感的。曹雪芹在《红楼梦》详细描写过中秋节,正是利用中秋的这种两面性为小说服务。它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而更重要的是围绕小说主题思想,把贾家的盛衰史比作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把旧事物的衰亡看成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悟出其内在原因和必然性的哲学道理。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