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孙中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孙中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5 16: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1.为什么此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觉醒?
——觉醒的背景
2.这次运动同此前的运动有何区别?——觉醒的新特点
3.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求民族独立,非本能反抗
鲜明时代方向,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40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华氏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卢绍稷《东西两国父》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创立兴中会投身民主革命
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
捍卫共和制度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促成国共合作
建立民主
共和国
捍卫民主
共和
第一次
国共合作,促成大革命
创立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论战;发动黄花岗起义;推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军校;1924年底北上,发表《北上宣言》,发起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一、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
1、孙中山在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前,发生了两次大转折。这两次大转折具体含义是什么?
从“医人”到“医国”
从“改良”到“革命”
2、分别概述两次转变的原因。
(第一次转变)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
(第二次转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二、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兴中会
时间:
地点:
纲领:
宗旨:
意义:
1894年
檀香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振兴中华
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时间:
地点:
纲领:
意义: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制发的党员执照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兄弟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积极: 推翻清朝统治,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体现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这由政体不好的原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所以我一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积极:理论上解决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局限: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
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
积极: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局限: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内容,这个纲领不彻底。
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请回答:
1、孙中山由“医人”到“医国”的原因是什么?
2、他是如何寻求救国途径的?
一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1)时间、地点、人物
(2)性质
(3)宗旨、纲领
(4)总机关
(5)意义
2、同盟会
(1)时间、地点、人物
(2)性质
(3)政纲
(4)三民主义(评价)
(5)影响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标志孙中山开始了民主革命道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推动革命发展;进入新阶段
同盟会制发的党员执照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创立民国
评价: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民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权)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民报·发刊词》上首提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退位,君主专制被推翻
1911.10.10
1912.2.12
1912.1.1
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论战
2、武装起义(早期、武昌起义)
3、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
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 时约法》;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社会风气: 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促进社会进步……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
阅读材料: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 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请回答:
1、选自何文献?什么时间颁布的?该文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
2、依据材料判断制定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3、此文献的颁布有何意义?
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与保皇派论战(意义)
2、发动武装起义(早期、武昌起义)
3、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性质)
4、颁布《临时约法》
(性质、原则、目标、意义)
政治
发展
经济
发展
思想
文化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推动政治文明历程
加速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思想解放 促使中华民族理性觉醒
辛亥革命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局限: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反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1)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但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刀大杀人多
三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四 促成国共合作
阅读P63“促成国共合作”第一段文字,概括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
1、原因
(1)斗争屡次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鼓舞与启发;
(3)中国共产党真诚帮助;
(4)个人排除阻力与干扰,顺应时代潮流
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上与逝世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
推翻帝制,
建立国民的政府
平均地权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反帝
“新”在强调
民权普遍性;
反帝反封相结合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扶助
农工
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1阶段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大事记
认识
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回顾孙中山的一生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
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2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认识
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回顾孙中山的一生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3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
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认识
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回顾孙中山的一生
一生轨迹,与时俱进
三次转变 时代背景 革命思想 时代影响
弃医从政
转而革命
联俄联共
晚清腐败、
民族灾难
幻想破灭、
甲午惨败
共和屡败、十月革命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推翻满清
结束帝制
国共合作反封反帝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勇,
再接再厉。
——孙中山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孙中山精神
李敖.孙中山研究[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06
(美)韦慕廷 著,杨慎之 译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M].新星出版社, 2006
李菁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M].华文出版社,2006
孙中山: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2DVD),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罗炳良 .孙中山:建国方略[M].华夏出版社,2002
陈锡祺 .孙中山年谱长编[M].中华书局,1991
茅家琦 .孙中山评传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孙中山纪念馆 http:///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http://www.sunyat-sen.org/
相关资料
与同学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