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戊戌政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5 16:55:51

文档简介

选修1《戊戌政变》教学设计
宁波市惠贞书院 李永康
一、教学指导思想:历史是一种探究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结构;历史不仅仅只是一种探究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思想方式。
二、教材简析:《戊戌政变》是高二选修1课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最后一课。该课力图通过讲述戊戌变法过程中新旧势力的交锋,通过勾勒一幕幕改革派“奔走呼号”的场景,各种政治力量的斗智斗勇,谭嗣同的视死如归来敲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涵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学情简析: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大部分内容,学生基本上掌握中外重大改革的框架。高二的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知,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历史知识形成认识,理解历史。
四、教学目标:
1、简要复习“雾月政变”等概念,师生共同研讨“政变是什么?政变有何作用?”学生能初步认知“政变”的相关知识。
2、师生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研讨“戊戌政变是什么,光绪帝和维新派能否制止戊戌政变?”和“戊戌政变的后果?”等三个问题,学生能知道戊戌事变的基本史实,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围绕学生疑问,教师出示材料,尤其是梳理大事年表帮助学生分析戊戌政变的影响,并由此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戊戌政变,认识维新变法的意义。
2、教学难点:分析戊戌政变难以避免的原因。
六、教学的策略与资源
1、策略:“双向”问题探究、材料研读、讨论法
2、资源:人教版教材、唐德刚《晚清七十年》、ppt课件等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人教版教材《戊戌政变》,思考:
问题1、列举我们学过的“政变”。概要指出,什么是政变?
问题2、你如何看待“政变”?
(二)交流观点,激“惑”导入。
教师查阅学生“课前准备”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政变”是罪恶还是救赎?由此引出课题——戊戌政变是罪恶还是救赎??
(三)质疑问难,理解概念。
1、什么是戊戌政变?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
2、光绪帝和维新派能否制止戊戌政变?围绕学生疑问,教师分别出示康有为、光绪、慈禧等代表的政治力量相关材料,师生一起梳理当时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历史场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戊戌政变的后果如何?教师出示大事年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政变的后果,并转换视角,充分运用大事年表厘清戊戌变法的影响。
九、自学自评:
1、整理课堂笔记,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新困惑”。
2、完成《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相关测评。
十、教学设计和上课资料下载地址
http://eblog./userlog/1189/index.shtml(共39张PPT)
向宁波市
中学历史教学界同仁
致以崇高敬意
惠贞书院 李永康
hzlyk@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
我见“政变”多 血腥 ,
料“政变”于我应如 何 ?
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政变”?据此指出,什么是政变?
问题2、你如何看待“政变?
料“政变”于我应如何?
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执教:李永康
什么是戊戌政变?
探究
戊戌政变能避免吗?
戊戌政变后果如何?
什么是戊戌政变?
探究
戊戌政变能避免吗?
戊戌政变后果如何?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戊戌政变大事记
袁世凯告密是否是这场政变的直接原因?(李如颜等)
什么是戊戌政变?
探究
戊戌政变能避免吗?
戊戌政变后果如何?
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在那时都似乎被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所笼罩。“一战(甲午战争)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这种惊慌失措后的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忧患和焦虑、悲凉和紧张仿佛一天紧似一天,中国主要政治力量表现出一种无以自处的彷惶和紧张。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 2001年第1期
体验
1890年代的中国心情
慈禧
光绪
英日等列强
维新派
普通民众
翁同龢等
军队
刚毅等顽固派
知识分子
探究
慈禧
光绪
英日等列强
维新派
普通民众
翁同龢等
军队
刚毅等顽固派
知识分子
探究
出身岭南书香之家,在广州府连考三次,16岁时得“秀才”头衔。
1876年,康有为19岁时在广州参加第一次乡试,结果乡试不售,直至1889年,康有为六考六败。
在36岁时,1893年,康有为“中举”。两年后,在北京会试高中,成为“进士”。
体验
康有为的心情
万木草堂时代,康有为自封为今日“素王”,其5位及门弟子各有逾越孔门“十哲”的名号,罗列如下:
陈子秋号“超回”——超越颜回也。梁启超号“轶赐”——轶义为超车。启超超过子贡也。麦孟华号“驾孟”——骑在孟子头上也。曹泰号“越伋 ”——孔伋(子思)何能与曹某相比也。韩文举号“乘参”——把曾子当马骑也。
——冯自由《革命逸史》转自《晚清七十年》
极度自信?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大?“舍我其谁”的中国脊梁?
康有为及其弟子的心情
体验
章太炎就留下这样的实录:“康党诸大贤,以长素为教皇,又目为南海圣人,谓不及十年当有符命,其人目光炯炯如岩下电。此病狂语,不值一笑。”(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章太炎与康氏门人相遇,“论及学派,辄如冰炭 “章太炎不同意康有为‘倡言孔教’,康有为门徒竟至‘攘臂大哄’,章太炎愤而离开《时务报》”。(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42页,中华书局1979年。)
转自袁伟时《帝国的落日》
在翁同龢支持下,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工部尚书孙家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各捐5千银元。现役军人如淮军中的聂士成和毅军中的宋庆等各捐数千元。李鸿章自愿出银2000元,加入作为会员或赞助人。但遭学会否决。
入江宁居20余日,说张香涛开“强学会”。香涛颇自任。隔日一谈,每至深夜。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必供养。又使[梁]星海来言。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若使以供养而易其所学,香涛奚取焉?”《康南海自编年谱》
体验
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均被康有为“拒之门外”。以他这个六品主事的小官,来独立抵抗那红顶如云的顽固派,那就是螳臂挡车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探究
康有为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驾御全局的才能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2)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探究
慈禧
光绪
英日等列强
维新派
普通民众
翁同龢等
军队
刚毅等顽固派
知识分子
探究
内部分歧
光绪的策略
1898年6月16日光绪召见康有为 后,特许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 。
9月5日,擢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体验
光绪的心情
“宵旰彷惶,临朝痛哭……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
慈禧太后 三条上谕
一.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二.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淮军、甘军和新军等)。
体验
政变发生当天,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召集重臣跪于案右,光绪皇帝跪于案左,对光绪疾声厉色地问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 …… 试问汝祖宗重,康有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愦至此 ”
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
太后又大声怒斥:“难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乎 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汝不知乎 尚敢回护也!”
光绪本已魂飞齿震,此时“竟不知所对”。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政变记》) 。
体验
慈禧与光绪的心情
维新派
欲改革成功,必除之
慈禧
淮军首领聂士成
甘军头子董福祥
新陆军督练官袁世凯
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
据袁伟时《帝国的落日》
探究
军队
慈禧
光绪
英日等列强
维新派
普通民众
翁同龢等
军队
刚毅等顽固派
知识分子
探究
内部分歧
问难
1、维新变法是在列强瓜分中国背景下展开的,那么维新派为什么会去争取英日美等列强支持?英日暗示愿意帮助是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那么俄国呢,维新派为什么不企图联俄?(李聪)
2、为什么英日等国要帮助中国改革变法?(徐菁菁)
3、维新派为何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列强帮助中国维新可得到不少利益,为何还是没有支持维新?(刘旸)
一德国记者的评论:“对于中国的改革,日本人的意图也许是真诚的。他们相信改革,因为他们有过成功的经验。日本人大概是想成为中国的参谋和教员,正如欧洲人以前对于日本那样。但是,日本首先想要的是和一个经过改革的、对日本的灵感言听计从的和真正有战斗力的中国建立一个联盟,为的是筑起一条坚固的堤坝,以阻挡欧洲的冲击。日本人的大目标是谋求‘门罗主义’,也就是把外国人从东亚挤出去”。
《北京的危机》(1898 年9 月30 日) ,《法兰克福日报》1898 年11 月15 日
探究
慈禧
光绪
英日等列强
维新派
普通民众
翁同龢等
军队
刚毅等顽固派
知识分子
回眸
内部分歧
(1)根本原因:
(2)主观上:维新派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缺陷
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客观上:
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回眸
戊戌政变能避免吗?
什么是戊戌政变?
探究
戊戌政变能避免吗?
戊戌政变后果如何?
探究
戊戌政变后果如何?
1898
1900—1901
1899
1904
戊戌政变
义和团起义,袁世凯血腥镇压
八国联军侵华
1902
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开始筹办“新政”。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正式颁布
1905
同盟会成立
日俄战争
中国沉沦
曲折的现代化
革命浪潮
探究
请结合大事年表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898
1900—1901
1899
1904
戊戌政变
义和团运动。张謇创大生纱厂。
八国联军侵华。保兴面粉厂开业。
1902
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开始筹办“新政”。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正式颁布
1905
同盟会成立
中国沉沦
曲折的现代化
革命浪潮
维新时期的遗产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维新遗产
缠足
“天足会”奖章
《天津通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三月二十四,宝复礼、丁家立创办天足会天津分会,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 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禁缠足的懿旨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思考: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