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个性化探究题精选精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个性化探究题精选精练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0 11: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个性化探究题精选精练
标杆题:
【2020·上海高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赶海的黄河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前!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给我的印象,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恬淡,怡然,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两千年前的公元11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冲右撞,致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等它们发够了飙,已经过去了59个春夏秋冬。有一位叫王景的好官站出来治黄,率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将害水束缚,东引至今天利津城南的千乘河口,算是写下了一篇“人能胜天”的佳作。无数流民投奔而来,在黄河泥沙托举出来的冲积平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筚路蓝缕,开垦家园,一代承接一代,终于争来了“千年安流”的光耀,在一片哀鸿遍野的黄泛地之上,建起了一派安居乐业的古代黄河三角洲。
⑦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正应了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前进,从来也无鲜花铺地、雨露接风的笔直。1854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颜”,沿海的大部分滩池被洗劫一空,“千年安流”的古黄河三角洲毁于一旦,东津渡码头的繁盛不再,黄土地上的丰收不再,千帆竞发的胜景不再,渔浦盐业的福祉不再,一切完败了,曾号称“小天津”、“小济南”的繁华码头,彻底倒退回芦苇萋萋的蛮荒状态……
⑧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我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⑨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林立,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次,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政府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百姓就安全了。故土难离,不愿抛家别舍迁走的乡亲们,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
⑩我信步走进一个庄户院子,非常原始的三间大瓦房,这是中国北方农村最平凡的房子。不过在这个庄户院里,还是看到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元素:一辆蓝色皮卡已经是辆旧车了,上面溅满了泥点子,显然对家庭的贡献不小。还有一辆红色轿车,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样,飞入了这个寻常农户家。
(11)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阴,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如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12)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大开了胸襟。
(选自《文汇笔会》 有删改)
1.第④段与第⑤段都是描写黄河,写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2.第⑥段在全文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第⑧段画线句联想牵强,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答案】
1.第④段调动多种感官正面描写眼前黄河,运用比喻、比拟,士兵、马队形象统摄全段,突出黄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第⑤段以黄河奔腾激烈给观者带来的强烈震撼,以及以刘家峡、兰州、壶口各地黄河以及黄河断流、入海口想像等,侧面表现黄河;两段描写视角变化自然,符合事物认知的过程规律。
2.全文围绕黄河的野性、泛滥与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展开构思。第六段内容承接前几段野马般奔腾咆哮的黄河,引出下文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三角洲毁于一旦的历史事实,也为结尾部分落笔赞美高台村百姓安居乐业等蓄势。第六段由眼前黄河转入历史上的黄河,从对自然黄河景象的描写转入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描写,是叙事内容、描写视角转换、引出主旨的关键。
3.(1)画线部分联想到研究海水稻的袁隆平,内容符合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人定胜天的文意主线。联想合理、自然,不必删去。
(2)画线部分联想到水稻科学家袁隆平,突出袁隆平争分夺秒的科研精神,联想的相关性不足,主旨情感脱离文意主脉,可以删去。
4.答案示例:本文描写了黄河多种面目,赞美了黄河及黄河百姓与黄河相处共生不断抗争的精神,对今天黄河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表达由衷的欣慰。面对自然,人类必须了解自然规律,相信“人定胜天”,用智慧修筑“河堤”才能安居乐业。文章对我们理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很有启示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描写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并理解句子的内容;其次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句式、描写角度(空间、声色、感官、虚实、动静、正侧面等)等方面,具体分析句子的描写技巧;最后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作者情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为比较赏析题,赏析内容为第④段与第⑤段,描写对象都是黄河。然后,认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握描写的技巧。从描写角度来看,第④段中“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继续怒吼,继续咆哮”“‘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从手法上来看,第④段中“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等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黄河。所以,第④段调动感官,运用修辞对黄河进行正面描写,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突出黄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的特点。而第⑤段中“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真让人目瞪口呆”,这是写观看者的感受;“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这是侧面描写,都突出了黄河奔腾激烈的特点。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视角自然变化,生动真实地展现了黄河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构思上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所给段落,明确其内容;然后结合内容特点、段落位置、前后语境、文章主旨等具体分析其在行文构思上的作用;最后结合内容,整理作答。
文章第⑥段是文章的中间段,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写公元11年黄河泛滥,王景率百姓治黄并写下“人能胜天”的佳作,之后一代承接一代的百姓建起古代黄河三角洲。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前文描写黄河浪涛汹涌、奔腾咆哮的气势,所以从行文上看自然引出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三角洲毁于一旦的内容;后文写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所以第六段为后文蓄势并作了铺垫。从主旨表达来看,第六段由写眼前黄河转入写历史上的黄河,由黄河写到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得到升华,从而自然引出文章主旨。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段落或句子的作用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理解题干所给内容,结合前后语境,从全文整体内容、主旨的表达等角度思考分析后表明看法;最后结合内容及个人理解阐释理由。
从内容上来看,第⑧段画线句是写作者坐在车中,看到大片大片的白碱地、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时,联想到了研究海水稻的袁隆平。联系文章主旨分析,本文是展现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表达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的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此处联想合理、自然,不必删去。但结合语句“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可以看出,联想的内容还只是一种假设,相关性不足,并不能突出、充分的表现主旨,可以删除。总之,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
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主旨及写作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并理解文章,认真体会作者情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现实,根据个人的理解认识分析其意义。
本文通过描写眼前黄河,赞叹黄河浪涛汹涌、奔腾激烈的气势;通过描写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赞美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的智慧。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如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分析可知,作者写黄河,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实际是在赞美与黄河共生相依、征服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作者写带领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治黄成功的王景;一代一代建起一派安居乐业的古代黄河三角洲的百姓;创造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的高台村村民,就是要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了解自然、运用智慧才能安居乐业。而“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则会使一切毁于一旦。这些意在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类比题:
一、【2020·江西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理一片林子
张炜
这片林子很大很大。多么大?开车或骑马走上一会儿才行。树木很高大,密挤处望上去黑乌乌吓人。有林中空地,那是到了冬天泛出金色的草地。
所有的植物都长得健硕生旺,因为这片土地太肥沃了。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青壤,有一种沃土才有的美感逼近。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种嗅觉感受的。
柳树林有一种闲适感,让人想起春天,想起朴素的民居和不远处的庄稼。松树沉穆踏实,冷,和冬天的意象混在一起。多么好的威严的大橡树,至少有五十年的树龄,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没有大橡树就让人想不起北方,想不起严肃的辽阔的北方。最美的树木大概是白杨,它的挺拔和树干的颜色,都像个英气勃发的青年。白杨既不过分严厉,又没一丝嬉闹,温煦而庄重,是最舒展最优雅的树木了。
这是一片北方的树林,大部分树木冬天都要落叶。如果没有风,就会感受一种异样的肃穆。即便是夏天,浓重的荫色深处也不会有令人烦恼的湿热。有一条浅渠从林子里流过,清澈见底,渠边长满了长胡须般的草叶,那里藏了各种鱼。一些大一J点的鱼如河鳗在渠底无声滑过,水面的小蜻蜓循着鱼迹飞过。渠水在最茂密的杂树林那儿拐弯,旋出小小的半月形的沙地。这片沙地洁净得一尘不染,是最适合驻扎帐篷的地方了。帐篷里有折叠床,有一些日用杂物,有老茶和烈酒,还有一只装满了书籍的木箱。在帐篷外边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
帐篷离林中小屋有六华里。那座小屋才是主要居所。小屋由老树桩做墙,内壁涂抹了厚厚的草泥;屋顶是苫草做成的,风雨把它洗成了苍黑色。鸡舍也离得不远,它们需要依傍着主人。鸡舍旁的一条小路连接起一片空地,那里是一个打理得很好的菜园,里面的豆角和韭菜长得油旺旺的。在这片树林的东南部,有一块更大些的空地,那里经过了几年的操劳,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葡萄园,一个小果园了。这是林子里的大芳香和大甘甜,是让林子主人最骄傲的地方。主人有几个帮手,这些人和他的家里人是同样亲密无间的。从形貌上看不出哪个才是主人,因为林中生活让这些人皮肤变得一样,黑中透红。他们都常常打赤膊,绑裹腿,手粗,眼亮,口角常常被野果染上颜色。
因为要在这片大林子里做没完没了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很忙碌。这种忙碌也使他们心情愉快。常常有一些外面的人走入林子,猎人是不受欢迎的,结果总是被不无严厉地劝走。还有采蘑菇的,这些人都受到了和气对待。其实在林子里常年劳作的人最擅长采药之类,他们知道怎样医治自己的病,很少到林子外边求医。
在外来养蜂人的帮助下,林子主人也有了几箱蜜蜂,于是也就有了吃不完的甜蜜了。他们还尝试过做了个很大的暖窖,这样就能在冬天栽种嫩绿的蔬菜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一两个有趣的客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大致是主人的朋友。他们和林子里的主人席地而坐说说话,或者在木桌旁喝茶聊天。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客人的新茶和书,主人回报的大致是蘑菇和草药之类。
那条日夜不息的水渠在林子北部积起了一个大水潭,经过林中人几个季节的挖掘修整,已经成为一个水面开阔的小湖。湖边林木蓊郁,湖心水浪微微,时不时还有跳鱼。夏天的小湖是大家的最爱。小湖中有蛤蜊和毛蟹,有细细长长的银鱼。
林子主人有忠诚的大狗,还有顽皮的猫儿。这些林子里最幸福的生灵,它们一天到晚工作清闲,尽情玩耍,爬树或钻灌木丛,有吃不完的东西。春天繁花,夏天浓绿,秋天果实,冬天冰雪。比起前三个忙碌异常的季节,冬天的林子要悠闲多了。不过在北方的冬天,的确需要好好对付这些极严肃的日子。大风吹拂几天之后,严寒就凝结在白杨树梢了。湖水结冰,小湖亮闪闪的,真的成了一面镜子。
小屋是不怕严寒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泥坯垒成的大炕,它连了灶口,并且有长长的烟道通着墙壁的空腔。灶火燃起来时,半个墙壁都是热的。灶口上滚动沸水,煮了糯香的吃物。在暖融融的屋子里喝茶,讲前三个季节积累的故事,真是惬意之极。
(选自《他们为何而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管理一片林子”为题,简洁明了,既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B.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这片林子,然后写林中树木、泉水、小鱼以及人们的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C.文章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林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绘景绘色,让人感受到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图画。
D.林中主人对猎人的到来是不欢迎的,其原因是怕猎人侵害林中动物,体现其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2.本文写这一片树林及林中居民的生活时大量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文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活动,有什么用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C
2.① 用视觉感受来写,如文中用各种颜色的词语来写林中土地、湖水等,充分表现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②用触觉感受来写,如文中写了“半个墙壁都是热的”,表现了树林的温柔和谐,体现了冬季这里的温暖。③用嗅觉感受来写,如文中用“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煮了糯香的吃物”等句子来展现其惬意情绪,表现了林中生活的惬意,富于艺术感染力。
3.①展现了人物惬意、满足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②将人物活动与树林相融一体,体现了自然万物的和谐。③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项,“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林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具体细致地描绘四季之景,主要是具体描绘林中冬季景色。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极其艺术效果的能力。描写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关于描写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写方法主要有:抓住特征,绘声、绘形、绘色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正侧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
本题考查的描写角度是感官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首先要找到运用感官描写的文段,再分析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文中“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青壤”“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春天繁花,夏天浓绿,秋天果实,冬天冰雪”等都是视觉描写,作者用多种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绘树林的土地湖泊等景象,展现了树林的丰富多彩。文中“灶火燃起来时,半个墙壁都是热的”“在暖融融的屋子里喝茶”,采用了触觉描写的手法,通过这种触觉感受表现了小屋在冬季里依然温暖,表现了这片林子的温暖与和谐。文中“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种嗅觉感受的”“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灶口上滚动沸水,煮了糯香的吃物”等描写都是嗅觉描写,通过对林中这些香浓气味的描写,来表现生活在这林子当中的舒适与惬意。作者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展示了林子的不同侧面,使文章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中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段的描写,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作用题的答题角度需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主旨、效果等方面着手。
本题中考查的是“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活动”的用意,文本中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着墨很多,如“在帐篷外边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他们还尝试过做了个很大的暖窖,这样就能在冬天栽种嫩绿的蔬菜了”“他们和林子里的主人席地而坐说说话,或者在木桌旁喝茶聊天”等描写,这些描线从内容上,写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舒适惬意、快乐满足,充满了生活情趣;从主题上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展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以这些人物活动与树林相融一体的生活情景的描写,可以更好的凸显文章的主题。这些美好的场景都是作者的所见所感,更多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生后的向往,从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美的赞美之情。
二、【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①与我
(瑞典)佩尔·拉格奎斯特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我们走在铁路线上,这里一般是不让走的,但父亲在铁路工作,便享受了这份权利。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去森林,无须绕圈子、走弯路了。
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他动物的呜叫。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松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漫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气。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正当万物欢跃的时候,一列火车呼啸着向我们驶来,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用两指对着礼帽,朝车上的司机行礼,司机也舞动一只手向我们回敬。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继续踏着枕木往前走,路轨两旁竖着一根根的电线杆,人从旁边擦过时,它们会发出歌一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过不久,我们来到轨道右侧的燕麦地里。我们在这里认识的那个佃户,我们走进去,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他们请我们喝牛奶。然后我们去看他们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看完了,又继续赶路。我们在河边停了下来,河水在烈日下轻缓地拍击着两岸,发出悠扬的声音。沿岸苍苍的落叶把影子投在波水涟涟的河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最后,我们感到有点儿累,觉得已经兴尽,便开始往家里走。
这时,暮色降临了,森林起了变化,几乎快成一片黑色。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只有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着黑暗中的我们。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但他根本看不见这奇怪的光亮,只是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我们小心地跨着每道枕木,使劲拉着手,怕从上面坠下去。我原以为父亲会背着我走的,但他什么也不说。也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对眼前的一切置之不理。黑暗中的父亲神态自若,步履匀稳。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铁轨徒然地斜着,好像陷入了黑暗无底的深渊。电线杆魔鬼似的伸向天空,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地底下喁语,它上面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不,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他说着,拉住我的手。
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孤独,仿佛是个弃儿。奇怪呀,怎么就我害怕,父亲一点儿也没什么,而且,我们想的不一样。真怪,他也不说帮助我,好叫我不再担惊受怕。
我们刚走到铁轨转弯处,一阵沉闷的轰隆声猛地从我们的背后扑来。父亲蓦地将我拉到路基上,拉入深渊。这时,火车轰鸣着奔来,这是一辆乌黑的火车,所有的车厢都暗着,它飞也似的从我们身旁掠过。我们惊恐地望着它,只见燃烧着的煤在那车头里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被火光清晰地映照着。父亲不认识他。那人两眼直楞楞地盯视前方。似乎要径直向黑暗开去,深深扎入这无边的黑暗里。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他说:“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
我的整个身子都在战栗,这话自然是对我说的,是为了我的缘故。我猜到这话的含意,料到这欲来的恐惧、陌生的一切和那父亲茫然无知(更不能保护我)的东西。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李笠译,有删改)
(注)①父亲生活在法西斯横行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的“星期天下午”一句说明父亲只要休息,便不顾工作劳累,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人生乐趣。
B.刚进入森林时,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向读者描绘了一幅鸟雀欢唱、树木萌发、生机勃勃的森林画面。
C.我们在佃户家里喝奶,去看他们家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可以看出父亲与这里的人们相处和谐。
D.这篇散文富有魅力,作者通过对沿途所见的不同细微景物的描写,展示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5.在和父亲散步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本文结尾写到:“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A
5.①轻松愉悦;②紧张恐惧;③迫切期盼。
6.①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身心愉悦,远离孤独恐惧;③远离战争,安宁和平。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说明父亲只要休息,便不顾工作劳累,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人生乐趣”无中生有,原文“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星期天下午”只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故选A。
5.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分析人物心理、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按照段落层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题目是,在和父亲散步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根据第2段“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等句子,可以概括出“轻松愉悦”;根据第3段“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等句子,可以概括出“紧张恐惧”;根据第5段“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等句子,可以概括出“迫切期盼”。
6.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探究文本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结合文本主要信息,切不可完全脱离;二是要结合写作背景等全面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要注意答题步骤,有观点,有引证。题目是,本文结尾写到:“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关于“真正的世界”,文本的第二段有相关的描述,“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这段描写写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这应当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
再根据第二段关于“我”和父亲的感受的描写,“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等句子,写出了父子两人的身心愉悦,快乐而又轻松,这应当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
在根据注释中“父亲生活在法西斯横行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创作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还应当“远离战争,安宁和平”。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