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
D.春天柳絮四处飘飞--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能溶于水
3.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
)
A.对除杂方法的认识
B.对物质鉴别的认识
①用木炭燃烧除去氮气中混有的氧气
②用明矾除去河水中所有杂质
①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
②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
C.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D.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①原子中一定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②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①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②酒精灯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A
B.B
C.C
D.D
4.化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霉变大米淘洗后就可以食用
B.为了出行方便应大力提倡私家车出行
C.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煤
B.单质——C60、He、水银
C.金属材料——青铜、铁、氧化铝
D.酸——醋酸、盐酸、硫酸钠
7.对于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式相同
B.式量相等
C.性质相同
D.属于单质
8.下列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工业制氧
C.食物腐烂
D.火药爆炸
9.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③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④⑤
D.②⑤
11.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电器着火──切断电源酒精灯失火──湿布盖灭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O2支持燃烧──气割气焊He密度很小、很稳定──填充气球
空气──混合物河水──氧化物
A.A
B.B
C.C
D.D
12.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
B.蚕丝、棉花都属于天然纤维
C.电木插座具有热固性,破裂后不能热修补
D.塑料、合成纤维、合金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13.2013年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各地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14.如图所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的是
A.a或d
B.b或c
C.c或d
D.a或c
15.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能源
B.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
D.煤综合利用可得到煤气、柴油和焦炭
二、填空题
16.目前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严重挑战,能源紧缺问题是当今世界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探求能源利用的新途径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化石燃料是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其中的一种化石能源是____,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中的一种是_______。从环保角度看,汽油和乙醇相比,较理想的燃料是________。
(2)科学家们不断研发出新能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所用的高能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在点燃的条件下,它与N2O4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7.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碳市,初步形成了碳市场激励减排机制。我们从中可了解一些与碳有关的专业词汇如碳市、碳汇、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____。“碳汇”(见图一)可理解为绿色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绿色植物通过_____作用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2)2015年“地球一小时”中国区的主题为“能见蔚蓝”(见图二),我国将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主流化应用。对于:①水力发电;②风力发电;③天然气和燃煤发电;④太阳能发电;⑤垃圾焚烧发电等5种发电方式,你认为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______(填序号)。
(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填序号)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
优化建筑设计,推广节能建筑
B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D
焚烧废弃塑料,以减少白色污染
(4)目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其状态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已成为一种趋势,则这种做法对保护环境的积极意义在于(至少一点)______。
18.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并回答相应问题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____,反应后固体质量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____,加热时试管口应____倾斜。
(3)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____,此过程____(填“放热”或“吸热”)。
(4)熟石灰和硫酸铵混合加热:____,用____试纸来检验测定反应后生成的气体。
19.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打开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_______________;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
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
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根据下列方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液体,B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清洁能源;D与E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且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F含有A﹣E的所有元素。
(1)请推断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F_______。
(2)写出物质A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D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反应。
2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B、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E是一种重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你完成以下空白:
(1)D的化学式为_____。
(2)请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A→C的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
(4)请说出C的一种用途:_____
四、实验题
22.通过实验对草酸(相对分子质量是90)进行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常作干燥剂
②浓NaOH溶液常用于吸收CO2气体
③无水硫酸铜吸水后由白色变为蓝色
④氯化钯(PdCl2)溶液遇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准备)选用下列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实验I)检验草酸分解的产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1)按A→H→E→C
连接仪器
(2)关闭K,点燃A处酒精灯
H中
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中产生黑色沉淀,气球鼓起
草酸分解生成了CO2、CO和H2O
①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C中气球的作用是
(实验II)取9
g草酸进行实验,测定生成物的质量并确定草酸的组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及分析
(1)选择A、B、D、G装置组合进行实验
(2)鼓入过量的N2后,分别称量B、D、G的质量
(3)关闭K,点燃A、D处的酒精灯,至草酸完全分解
(4)熄灭A处酒精灯,通入过量的N2,熄灭D处酒精灯,再次分别称量B、D、G的质量
B装置增重1.8
g
D装置中固体
质量减少0.8
g
G装置增重4.4
g
①A、B、D、G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
→
→D
②向A中两次通入N2,其中
第二次的目的是
③草酸的化学式是
④反思:若用F代替B,则不能测定草酸的组成,其原因是
23.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比较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某市冬天取暖主要以煤为燃料。已知原煤中含硫1%,若燃烧1000
t这样的原煤可以产生二氧化硫________t,这些原煤中的硫元素全部转化成硫酸(
S→H2SO4),可生产0.05%的硫酸溶液_________t,通过以上信息你得到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
25.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列出计算式即可)_____。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B
6.B
7.D
8.C
9.C
10.A
11.D
12.D
13.D
14.C
15.B
16.煤(石油、天然气)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乙醇
C2H8N2+2N2O43N2
+4H2O+2CO2
17.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乱砍滥伐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升高,影响环境系统改变生物多样化等
光合
①②④
BC
保护大气中臭氧层,或综合利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
18.
2Mg+O22MgO
增大
2KMnO4K2MnO4+MnO2+O2↑
略向下
)C6H12O6+6O26CO2+6H2O
放热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湿润的红色石蕊
19.4P+5O22P2O5
燃烧需要氧气
燃着的蜡烛熄灭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且放热
20.CH4
H2CO3
2H2O22H2O+O2↑
CO2+C
2CO
化合
21.H2CO3
Ca(OH)2+CO2=CaCO3↓+H2O
化合反应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22.【实验I】
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①CO2+Ca(OH)2=CaCO3↓+
H20
②收集尾气(或尾气处理装置)【实验II】①B→G②将生成的气体完全排入吸收装置,使其被完全吸收③C2H2O4
④CaO可同时吸收H2O、CO2,导致无法准确测量H2O、CO2的质量
23.在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红磷及水中的磷没有变化
化合
①③
③④
乙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24.
20
6.125×105
酸雨会给人类生活和生态带来严重危窖(如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金属建筑物、破坏森林、酸化土壤等);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代替现有的化石燃料等。
25.四
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