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

文档属性

名称 梦溪笔谈 (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5 17:23:0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注意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沈括 (北宋)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
以虫治虫
沈括
字音反馈
蝎 ( )
喙 ( )
钳 ( )
搏 ( )
穰 ( )
傍 ( )
xiē
huì
qián

ráng
páng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清停顿;
3 读得通顺流畅。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
“傍不肯”为何能够迅速消灭害虫,使庄稼大丰收?
子方虫(黏虫)
傍不肯(步行虫)
狗蝎(蠼螋)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DDT的危害
1938年,瑞士化学家米勒试制成功一种化合物,取名DDT。作为一种杀虫剂,DDT确实发挥过神奇的作用,米勒因此荣获1948年诺贝尔奖。但谁知这是一个灾难,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地区的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之中,都有了DDT,人吃了这些食物,体内也就有了DDT。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
现代人普遍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治理虫害?
说一说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呢?
绿色农业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
拓展研究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方,才。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
以,用,把。
问:询问,打听。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遂:于是。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高明。
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2.文章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 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3.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对你有哪些启示?
如果你现在是一乡之长,你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应对这种灾情?你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
解释下列句中的“之”。
方为秋田之害
则以钳搏之
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子方虫
语气助词,无义,不译
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因此
不以疾也

以烟徐喷之

庆州界:          旬日:
方为秋田之害:       悉为两段:
方出神           千万蔽地: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自度其足:
则素湍绿潭:
则以钳搏之:
则或千或百:
岁以大穰:
岁月:
以大穰:
不以疾也:
以丛草为林:
何不试之以足:
拓展研究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等。
理解内容
将本文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解释下列划线字
1、方为秋田之害( )
2、悉为两段( )
3、旬日子方皆尽 ( )
4、大穰( )
正当,正在
全部
十天
丰收《〈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疏通文句】
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如:①而动如初 ②匠师如其言
(2)以:①岁以大穰 ②以钳搏之
(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贻以金钗( )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3)但逐层布板讫( )
(4)方为秋田之害( )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点石成金省略句通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掌握了这些特点,通过“句不离章”或联系上下文分析,把握省略句就容易了。
6.区分下列黑体字古今意思的不同。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点石成金正确翻译文言句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对句子应能准确地断句、停顿;2.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3.辩清该句的句式及其特点,并能将该文言句式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4.加强积累,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句、精彩句和文眼句多作记忆,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感知内容】
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
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探究问题】
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能力拓展】
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
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
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1) ①像②遵照(2) ① 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 完毕 (4)成为
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
(2)正 与圆相对
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
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 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
若有宿根:
缘土气有早晚:
凌冬不凋:
则粪溉者先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
(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4、问答题
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
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
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
2、(1)植物部位   采药的时间  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
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
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
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梦溪笔谈〉二则》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及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课前预习】
1.整理并掌握文学常识。
①沈括:
②《梦溪笔谈》:
  
2.熟读《以虫治虫》,将短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整理在下面,并查阅字典给难读的字词注上拼音。
 
3.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解释加点的字词。
方为秋田之害 千万蔽地
悉为两段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以虫治虫》
【活动方案】
活动1:检查课前预习1、2。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一、二→自主展示文学常识→各组自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展示该篇课文难写难读字词并能配以适当的讲解,各人补充笔记→各组将难以断准确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小组间互动解决,没有定论的提交班级讨论→自由展示:凡是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起立齐声朗读课文。)
活动2:检查课前预习3。
(小组交流预习题三中关于《以虫治虫》一文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完整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4句话短短70字,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情,你认为文章
在构思和语言上有怎样独到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示例:字斟句酌,语言凝练。如:“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间批阅修改→展示)
(3)古代以虫治虫这种现象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你还知道其它以虫治虫的例子吗?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梦溪笔谈〉二则》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梵天寺木塔》的文意。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前预习】
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解释加点的字词。
钱氏据两浙时 患其塔动
而动如初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钉之
匠师如其言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活动方案】
活动1:复习与检查。
①文学常识。
②《以虫治虫》的重点字词解释。(随机抽取10至15个)
(提问默写→组间互阅→当堂订正与记忆)
活动2:理解文意。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
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钱帅“患”的“塔动”匠师不能解决?
(2)“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请用一段话来刻画匠师此时的心理活动。想一想,这句话对刻画喻浩有什么作用?
(3)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木塔的稳定问题的?喻皓的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4)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略写?文章为什么这么安排?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展示→组间批阅修改)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土中狗蝎( ) 其喙(   )有钳 则以钳(   )搏之 岁以大穰(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生   方   蔽        
悉   岁   谓
3.翻译下列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4.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1)其虫旧曾有之。( )
(2)土人谓之“傍不肯”。( )
5.“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6.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贻( )以金钗 逐层布板讫( ) 相联如胠箧( )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患   布   密  
贻   讫   履
9.找出下列“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方为秋田之害。  B.土人谓之“傍不肯”。 
  C.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D.问塔动之因。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② 人皆伏其精练。
1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陨石》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zhù):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
12.解释加点的词。
见于东南( ) 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 是时火息( )
极深( ) 尚热不可近( )
13.翻译。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14.文中描写陨石,使用了 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
《梦溪笔谈》二则
【反馈练习】
1.xiē huì qián ráng 2.生长 正当,正在 遮盖 全,都 年成 称,叫 3.①(傍不肯)遇见子方虫,就用钳跟它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②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4. 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5.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6.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蛇吃老鼠,减轻鼠害等。 7. yí qì qiè 8.担忧 铺排 暗中,秘密地 赠给 终了,完毕 走,踩踏 9.B 10.①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11.“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12. 同“现”,出现 表被动 这 很,非常 还 13. 不久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像拳头那么大,头略微有点儿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14. .比喻 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