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基础巩固练
1.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是暗指(
)
A.秦始皇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有人要在阿房宫刺杀秦始皇
C.秦始皇刑罚残酷,社会动荡
D.秦始皇将葬在阿房宫
2.(2020山东青岛期中)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伺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导致上述反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始皇帝死
B.秦的暴政
C.贵族煽动
D.东郡刻辞
3.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
B.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百应
C.项羽气吞山河的霸气
D.刘邦发起垓下之围
4.(2020贵州安顺期末)成语“篝火狐鸣”讲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夜里把火放在笼子里,若隐若现,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据此判断,篝火狐
鸣的地点在(
)
A.渔阳
B.陈县
C.大泽乡
D.郦山陵
5.秦末农民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6.“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
A.农民战争
B.项羽为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同刘邦进行的斗争
C.刘邦反对项羽的正义战争
D.争夺帝位的战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被抽调去运输粮食,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秦朝的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材料三
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反映的这次起义是在哪里发起的?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分析,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是谁?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突出的历史地位?
能力提升练
8.下列工程在秦始皇时修建的是(
)
①阿房宫
②都江堰
③灵渠
④骊山陵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残酷的刑罚
10.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郡县制度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
B.法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战国时期的作用
C.统治者的残暴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11.“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无音讯;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从这首秦腔的唱词中,我们能清晰地读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2.(2020陕西咸阳月考)秦末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政权是(
)
A.张楚
B.西汉
C.东周
D.秦朝
13.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4.(2020云南大理期末)秦末农民起义中,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在乌江自刎的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5.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刘邦善于用人
B.项羽知人善任
C.刘邦注意拉拢人心
D.项羽战功显赫
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期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
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死刑种类也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
罚做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1)材料一说明秦朝统治有什么特点?秦始皇征调大量的民力修建大型工程,请举两例
材料二
西寺坡镇是安徽宿州市埇桥辖区下的一个普通小镇,却承载着大泽乡起义发生地的历史
遗泽,而且还存有大泽乡起义遗址“涉故台”,现正式更名为大泽乡镇,这也意味着大泽乡起义旧址的地名终于实至名归,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2)大泽乡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三
如图所示
(3)图一事件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4)图二“楚”“汉”之间的战争目的是什么呢?结局如何?
核心素养练
17.(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
下之民然陈涉…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请简评秦始皇。
答案《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基础巩固练]
1.A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阿房宫只是其中一个项目,这种滥用民力的做法,激起了民愤。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图片反映的事件为大泽乡起义,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4.C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困,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陈胜、吴广领导大家在大泽乡起义。故C符合题意。
5.B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
6.D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7.解析:第(1)问据所学可知,材料一说明了秦朝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说明了秦朝沉重的赋税。第(2)问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反映的这次起义是在大泽乡发起的。据材料可知,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这次农民起义是指大泽乡起义。其主要领导者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答案:(1)材料一: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材料二:沉重的赋税。
(2)大泽乡。秦的暴政。
(3)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能力提升练]
8.A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9.A
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A项不属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10.C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罚极其残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11.A
据题干中秦腔的唱词我们能清晰地读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建立的政权是张楚政权。
13.D
据所学可知,“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
14.D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楚汉之争中失败”“自刎”等,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个人是项羽。
15.C
题干材料中刘邦的做法“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项羽的做法“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形成鲜明对比,综合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判定答案。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死刑种类也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做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反映了秦朝统治残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戍守误期。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是秦末最重要的转折之战。
第(4)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争夺帝位。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1)统治残暴;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
(2)戍守误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歼灭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4)争夺帝位(或争夺天下的归属等)。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核心素养练]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先王之道”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2)问“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指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答案:(1)不是。秦因暴政而亡。
(2)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示例: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皇帝。主要功绩有: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北击匈奴,兴修灵渠。过体现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徭役繁重,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等。沉重赋税,农民上缴2/3的收获物给国家。刑罚残酷。(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