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落实讲义:《孟子》两章
■文学常识:1.《孟子》是 及 所作, 家经典之一。孟子,名 ,邹人。
《得》选自 ,《生》选自 ,《鱼》选自 。
■词句落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 时 不如 地 利,地 利 不如 人 和。三里 之 城,七里 之 郭,
环 而 攻 之 而 不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时 者 矣, 然而 不胜 者,
是 天时 不如 地利 也。城 非 不高 也,池 非 不深 也,兵 革 非 不坚利 也,
兵革:
米 粟( ) 非 不多 也,委 而 去 之,是 地利 不如 人和 也。故 曰,
域( )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以 山溪 之 险,威 天下 不以 兵革 之利。
指:
得 道 者 多 助,失道者 寡 助。寡 助 之 至,亲 戚 畔( ) 之。多 助 之 至,
天下 顺 之。以 天下 之 所顺,攻 亲戚 之 所畔,故 君子 有 不战,战 必胜 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发 于 畎( )亩 之中,傅说( )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故 天 将 降 大任 于 是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志,劳 其 筋骨,饿 其 体肤,空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能。
人 恒 过 然后 能改,困 于心 衡 于虑 而后 作,征 于色 发 于声 而后 喻。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国 恒 亡,
然 后 知 生 于 忧患 而 死 于 安乐 也。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
王立群:我读孟子——强势由人
《孟子》是先秦儒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与《论语》并称为《论》《孟》,奉为儒家经典。但是,《孟子》虽与《论语》并称,二者的区别实在不小。那么,《孟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又有什么魅力?
一、实质
《孟子》的精神实质有三点:
1、心性学说:这是《孟子》一书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信,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仁政”思想:由于孟子主张人性善,所以,他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天下无敌。
3、强势人格:《孟子》主张强势人格,这一点非常突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汉赵歧注:淫,乱其心也;移,易其行也;屈,挫其志也。三者不惑,乃可以为之大丈夫矣。
杨伯峻译: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在生与义的抉择中,应当舍生取义。
《孟子》的这种强势人格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最积极的。
二、性善
性善,即是人心原本善良。但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善良是一种能力,它只可能发生在强势(至少旗鼓相当)的一方,弱者是没有资格谈善良的。因为,弱者的“善良”完全只能掩饰善者的无能和恶者的罪行。
因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狼要吃羊,羊有什么资格谈善良?只有狼突发善心,将嘴中已经咬住的羊放掉了,善良才会产生。
历史上那么多侵略战争,入侵者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被侵略的百姓有什么资格谈善良?
弱者把“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 (《梁惠王》)的愿望寄托在强者“善念一动”是危险的。
解救只有依靠自己。
权术又叫谋略,拥有权力的人使用这种谋略时我们才将它称之为权术。懂得权术,了解权术,与玩弄权术是两码事。我们要懂得权术、认识权术;但是,懂得权术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也玩弄权术。中国古代官场中,身居高位却不懂权术,只能称之为政治幼稚,或戏称之傻冒。我在《读史记》时对不懂权术的人称之为傻冒,这不是提倡权术,只是不希望“为人鱼肉”,不希望愚蠢的善良。
强者之所以强,因为他具备的强势人格,而非蝇营狗苟的权术。
三、强势人格
《孟子》真正的魅力在于他所倡导的强势人格。
强势人格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强不息:
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就是高调做事。就像扬帆出海,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只有强势人格才可具备强势的能力。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一生求学最为曲折,也最为痛苦,因为我曾经两次遭遇失学。
1958年我小学毕业。由于我从上小学以来一直保持全五分(当时实行五分制),所以,学校决定保送我去读一所重点初中。
但是,我最后得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一张用旧报纸糊的信,里面有一张油印的录取通知书:开封市新新中学。我们这所民办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受家庭出身影响的学生。
这所民办初中的全部校舍就是一条小巷子里的两处民宅。
在地学校经济非常拮据。我们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班,但是,我们那时分班不是按入学成绩,而是按个头。当时我十三岁,但是,个头已经有一米七多,所以,我被分到了大个班。大个班的任务非常明确,每周最少打三天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支付学校的所有开支。
开封北郊有一个砖厂,离城有十里地,我们常去砖厂为市内的工地拉砖,一个通宵拉两次。之所以晚上干,是我们学校没有车,我们几个班干部每到拉砖的那天傍晚,要先从城东跑到城西,来回走两个多小时,向一家工厂借人家的马车,这种车开封当地叫汔马车,就是用马拉的大车。白天牲口拉车,晚上牲口不干了,我们顶上去,拉一夜,第二天一早再把车准时送回去。
我们没有牲口,只能用人驾辕。我个子高,又是班长,所以经常驾辕的都是我。所谓驾辕,就是把担在牲口背上的皮带担在自己的双肩上;我虽然长得一米七多,但是,年龄只有十三、四岁,人又很瘦,撑不住装得满满一车砖,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车辕上横着绑上一条抬筐的抬扛,扛子两边各找一个个头大一点的男生扶着,我们叫帮辕。
这种活最危险的是下半夜拉的第二趟。前半夜的第一趟大家的体力还好,也不犯困;但是,到了后半夜,拉第二趟,往往是又累又困。拉车的同学一般是十几个人一辆车,除了驾辕、帮辕的三位同学,其余的同学都用要用绳子绑在车上拉。不少同学,一边似睡非睡地走,一边东摇西晃地拉。我是驾辕的,一刻也不敢睡。如果是平地,还无大碍,就是走得慢一点。一旦车子遇到一道土坎,下坎的时候,因为是两轮车,车头往下猛一裁,这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车头往下一裁,我这个驾辕的根本撑不住满满一车砖的重量,如果把我压趴下,这辆重几千重的砖车就会从我身上辗过去,后果不堪设想。其他同学是在两边用绳子位,都可以向两边逃,唯独我这个驾辕的无法脱身;因为车辕一着地,我就被压在地下了。往往这时候,驾辕的两位同学会吓得大喊起来,拼死向上抬那根横绑在车辕上的扛子,所有似睡非睡的同学全惊醒了,都停下来把车向后掀,车后梆一落地,车辕挑起来,我才能躲过一劫。
这种事每个晚上的后半夜都可能发生,这不是同学们不尽心,而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晚上跑几十里地,拉两次砖车,承受能力有限。每次车停下来,我都是双腿发软,浑身冷汗。但是,车不能停,砖还得拉,学校还等着钱。我们每个同学都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我们不能失学!为了不失学,就得拉砖!
初中两年的半工半读,干了各种各样的活,建筑工地的搬砖提泥、钢铁厂砸矿石、化肥厂挖土方。所有学校能够联系到的活,所有可以由我们挣钱的活,我们都要去干。
这所中学简陋之极,但是,这所极其简陋的学校使我们躲过了缀学。在这所学校两年艰苦环境的磨励,使我与我的同学们日后对《孟子》有了共鸣,现实让我明白了《孟子》高扬的自强不息。
繁华似锦的北京城,埋藏了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那些“北漂”们,离开父母独自打拼,说心里话,我佩服这些年轻人!
懂得自强不息,不是《孟子》交给我的,是生活告诉我的。不过,我还是要感谢《孟子》。若干年后,当我作为一名高考落榜的民办老师,在图书馆里读到这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时,我的感动,我的决心,因他而起。是他,让我的忍耐和艰辛有了一个倾听者,让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也让我鼓舞了面对人生逆境的勇气。
经典常常不是读懂的,而是在现实中感悟的。
高中毕业之后,我再次失学,原因与考初中一样。但是,此时还没有民办大学让我上。因此,我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教了七年小学、七年中学,经过十四年的磨励,才重新考上研究生。
我的一生,教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今年我招的首届两名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就要毕业了,同时,今年我也开始招博士后。
一个气球能够升腾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够升腾是因为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强势人格。这种强势人格不一定表现在外部,而是内化为数十年自强不息的坚持。因此,具有这种强势人格就会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气。
还有一个发生在美国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个圣诞之夜,一家鞋店的老板发现了一位小男孩趴在橱窗外,盯着橱窗里的的鞋子。这位老板就问这个小男孩,我能帮你什么吗?小男孩说:你能不能告诉上帝,我想让上帝赐给我一又鞋子。
老板让小男孩进来,打了一盆热水,为他脱掉旧鞋,给他洗了脚,然后对他说,上帝说了,他不能赐给你一双鞋子,只能给你一双袜子。小男孩非常失望。老板说:上帝说需要你自己穿着这双袜子去找你理想的鞋子,但是,他说:给你的礼物比给谁的礼物都丰厚。只是你需要坚定不移的找下去!
30多年过去了,又一个圣诞节的前夜,年迈的鞋店老板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亲爱的老板,还记得30多年前圣诞之夜找你要鞋子的小男孩吗?他非常感谢你那个夜晚送给他比金子还珍贵的话和一双袜子,他穿着那双袜子,已经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鞋子——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署名:林肯。
这位鞋店老板非常懂得如何教育一位孩子学会自强不息。这位老板绝对没有读过《孟子》,但是,他对《孟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却深有领会。因为,无论古今中外,经典所讲的道理都是最朴素的,因而,也是通用的。
第二层次:坚守本心:
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而这,就需要 “仁”和“智”,二者之结合,才能达其极境即“圣”。孟子:“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智慧,就是做人的智慧。
所以,强势人格决不是盛气凌人,相反,强势人格需要的是低调做人。
有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愤怒;一句话,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这不是强势人格,这是以强凌弱。
强势人格在坚持自强不息之时,同时也要坚守善良的本性。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隐”不同于“中隐”、“小隐”,就在于“大隐”不依赖环境,“大隐”更多的依靠自我的坚守。
据说华人首富李嘉诚宴请客人,首先发名片,按说他那么大的腕,谁不知道他?可他逐一发名片,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发完名片后李嘉诚按照抽号照相,接着抽号决定吃饭的位置,每15分钟再换一次位置,为的是大家都能和他零距离接触。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强者的人格魅力!
要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决不可期待于其自然的生成,它需要的是清除在“己”“我”之内不断地滋生着的形形色色的趋恶的力量,这个过程就是坚守本心。
我们在电视上看见过小狼、小豹、小虎、小狮,都可爱极了,然而待到它们长大,你就会发现它们目光中的单纯和调皮早已被狡诈与凶残所代替,叫你不寒而栗了。从生物法则来说,这叫生存需要。为了生存,它要吃掉你,而不是要让你觉得它有多么可爱。
人在社会上生活,与动物一样,也有一个生存竞争的问题,因此,人也不可能一味地天真下去。这就决定了本心退化之无奈。但我以为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人类之间有竞争,却也有协调。这个协调,有法律的力量,更有道德的感化;这种道德感,就是强势人格打造的“仁者爱人”就决定了人的本心不致消亡。
有句时髦的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抗。你能抵抗什么?你能见到权势者而不露出谄媚之色吗?你能看到富贵者不起嫉恨之心吗?援助弱者而不居施舍之功?受人帮助而不露愧颜?面对不合理的好处,你能够内心平静,选择放弃吗?面对不公平待遇,是沉沦,是抗争?
所以,孟子坚持民本思想,提倡“仁政”;体现在我们的处世之道中,就是低调做人,“善”无处不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然而,没有行为的积累,哪有人格的提升?没有内力的修养,哪有环境的和谐?
第三层次:包容化育:
包容化育是强势人格的最高层次。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这就是说,具有强势人格的人能够感召众人,能够圆融外界的纷争、污染。
这一层次,你不再感觉自己在用内心的定力去抗拒外界的诱惑,而是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包容。
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大家很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啦!但是我听说,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慢慢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我未见包容化育的圣人,但平凡人的琐细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包容化育的伟大。同事之间,进取的人是强势,嫉妒的人是弱势,你怎么办?夫妻之间,信赖的人是强势,猜忌的人是弱势,你怎么办?亲子之间,放手的人是强势,束缚的人是弱势,你何去何从?上下级之间,沟通的人是强势,威压的人是弱势,你何去何从?
我看到很多人,没有申辩,没有愤怒,他们选择莞尔一笑,这是君子的笑,包容的微笑。人生没有高下,没有绝对真理,弱者也有弱者的人格,弱者的空间。我尊重,我理解。
所以,最高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一生经历坎坷,早年的锋芒似乎磨尽,但绝不至于是个“老人精”,也没有达到包容化育的境界;但是,我学会了不太痛苦地面对人生的不公,学会了感谢生活给我的恩惠。这是《孟子》给我的力量。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能流畅地传送寰宇。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开始填平心灵的鸿沟。我们的心灵柔和了,就能更准确地表达人与人平等的温暖信念。
将这一切“生而知之”的修身意识重新捡拾、回归,打造强势人格和能力,“推己及人”,就是真正的和谐,是对浮躁之所戒,对生命之呼告;而非无奈的豁达和贫穷的幽默。
就强势人格而言,自强不息是强调一种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必须能够对抗外在的干扰和诱惑,必须坚守善良的本心。无论强调自强不息,还是坚守本心,都是一种人为的努力,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人为,而是包容化育。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强势人格。
所以,孟子以强势人格为核心的处世态度就是,先强势人格,再强势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势不等于恃强凌弱,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良不等于天真可欺,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和实力,以及具备这种实力后的泰然。
建立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展现一种生活的态度,人生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对于这种强势人格,孟子曾不无神气地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必须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
经典的魅力在于它能内化为一种人格力量,支撑起一个人的一生,更自在、自为地与世界共舞!
每一部经典都有道、器之分。所谓“道”,即是一部经典的精神实质,一部经典的核心内容。所谓“器”,则是一部经典的分枝,是基于“道”之上的枝节。“道”是形而上,“器”是形而下;“道”是整体,“器”是局部;“道”制约着“器”,“器”附着于“道”。
明白了“道”与“器”的关系,自然知道读经典应当怎么读。
所以,我们读经典首先要学其“道”,即经典真正的内涵;把握了经典之“道”,再逐层深入地研究它的局部,它的细节。
这样讲决不是否定“器”的作用。“器”是小道理,“道”是大道理。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道”决定“器”。但是,“器”又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器”也可以单独抽出来讲。不了解“道”,只懂点“器”,也行,不过,它显然比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之上再理解“器”要略逊一筹。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读经典,也适用于所有的读书。我讲《鸿门宴》,通篇只讲了两个字:糊涂。说得再详细一点,五个字:项羽之糊涂。这两个字就概括了《鸿门宴》的全部内容,它是《鸿门宴》的“道”。至于《鸿门宴》中的其他道理,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统统从属于这个“道”。
每一个人、每一部书、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灵魂,就是它的“道”。
【参考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