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基础巩固练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2.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没有完成的,如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西汉“丝绸之路”的走
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4.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地中海沿岸
B.孟加拉湾沿岸
C.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D.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A.公元前11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6.(2020山西太原测试)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肃州新志》
(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2)请列举一例“自西来”的“佳种”。
(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能力提升练
8.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骞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时下列哪位皇帝在位(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9.“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A.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D.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10.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各国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各国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12.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史实: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推论: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史实: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推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史实: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推论: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史实:丝绸之路通达欧洲,推论: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13.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与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卫,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见(
)
A.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严格限制商贸活动
C.西汉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4.(2020广东潮阳期末)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15.汉朝时,为西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包括(
)
①张骞
②班超
③班勇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6.“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用古人“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观察下面的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写出图中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根据图二回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巨大贡献的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后来在西
域地区设立了什么进行有效管辖?
(3)结合图三,写出你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作用的认识。
核心素养练
17.(史料实证)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如下大事年表。表格中“?”处应填的是(
)
A.汉高祖年纪
B.汉武帝年纪
C.汉光武帝年纪
D.汉明帝年纪
答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基础巩固练]
1.C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D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3.C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C
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5.C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6.B
班超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7.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始开西域之迹”。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自西来”的“佳种”有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第(3)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答案:(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
(2)示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
[能力提升练]
8.B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B符合题意。
9.B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意思是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现在来自西域的优良物种,因此诗句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各国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西域各国的进步。但③中“非洲”与张骞出使西域不符,故排除③,选A
11.B
根据题干材料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汉代的钱币和陶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12.B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3.C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涉及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商贸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错误。
1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5.A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三人均为西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6.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第(1)问根据图一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路线回答即可。第(2)问由图二的文字说明“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二小问;第三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第(3)问根据图三提示结合所学回答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古罗马、欧洲亦可)。
(2)张骞。西汉(汉)。西域都护。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素养练]
17.B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表格内容可知表格中“?”处应填的是汉武帝年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