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性测评训练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下图是张晓萌为概括先秦历史绘制的示意图(局部),依据该示意图,可概括出先秦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由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C.由诸侯国林立发展为成立几个主要诸侯国
D.由多民族国家向单一民族国家发展
2.秦末农民“伐无道、诛暴秦”,秦“无道”的具体表现有(
)
①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役使大量的农民去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
③残酷的刑罚:有车裂、腰斩等
④秦二世恣意挥霍,四处巡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0云南红河测试)“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尖锐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5.(2020陕西咸阳测试)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位杰出的皇帝,对他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②汉武帝为防御匈奴修筑临洮至辽东长城
③秦始皇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④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削弱了诸侯国对皇权的威胁
⑤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二级行政机构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6.“一带一路”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史实与观点的搭配,正确的是(
)
7.(2020四川自贡期末)分析下表“造纸术外传时间表”,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B.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C.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D.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一欧洲的路线传播
8.2020年1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首先把中医病房改造成隔离收治病区,由中医师和西医
师共同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诊治,这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中医隔离病区。中国古代写成《伤寒杂病
论》一书,提出“治未病”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的人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霍去病
D.李时珍
9.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
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
C.《史记》秉笔直书,是重要史料
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
10.惠州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课本剧《秦始皇PK汉武帝》。现请你依据同学们搜集的图片资料,结合同学们编演的秦始皇与汉武帝的PK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创盛世
材料二
巅峰对决
(1)请依据材料一左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的官职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回答“朕建立第一个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对决中“朕创立新制度”中“新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一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创造了一代盛世?
(4)材料二中“你的国家14年就亡了”,依据材料,分析该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学习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命运,一位同学认为:就其措施的实质或作用来说,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说明理由。
11.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
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ti)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
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三单元
测评卷》参考答案
1.A
由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先秦时期历史的发展趋势: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故选A
2.D
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阿房宫和长城等。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秦二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3.D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而文景之治主要体现出的是道家的思想,从而得出①②③④是正确答案。
4.D
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由于继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5.B
本题是一道综合辨析题。②说法错误,修长城防御匈奴的是秦始皇;③说法错误,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是汉武帝;⑤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二级行政机构的是秦始皇。
6.D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A错误;丝绸之路最远到过欧洲,B错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错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主要是毛织品以及各种珍奇异兽、珠宝等说明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东西方的交流,D正确。
7.B
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可知,A、C、D符合题意;B项无法从表格中体现出来。
8.B
由题干中“医圣”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张仲景。
9.C
A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B项中“缺乏文学价值”不符合基本史实,《史记》秉笔直书,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D项中“词藻华丽”表述不符合题干中关键信息“其文直”“不虚美”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10.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朕建立第一个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决中“朕创立新制度”中“新制度”是指中央集权制度。第(3)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二中你的国家14年就亡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第(5)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都出于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的目的;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都不利于文化发展)
答案:(1)御史大夫。
(2)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
(3)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强化监察,权集中央;实行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答出三点即可)
(4)秦的暴政。
(5)都出于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的目的;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都不利于文化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1.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民失作业,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第(2)问考查“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第二小问考查“推恩令”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第三小问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也会促进各国互学互鉴;必将带动沿线地区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第(5)问为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境况: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局面:文景之治。
(3)办法:推恩令。妙处: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意思相近即可)
(4)地点:长安。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认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也会促进各国互学互鉴;必将带动沿线地区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5)启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安民为本,安民必须采取宽舒富民的政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励精图治,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加强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答三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