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晏词工巧秾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简析】
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完事,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回来,初闻黄鹂娇声,天气也就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说着笑成一朵花。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燕子
梨花
碧苔
黄鹂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C.“三四点”“一两声”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
闲情雅趣
清新明丽
环境幽静
春景图
飞絮
下片: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下片是如何来描写女子的?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写了女子的两笑。女子出场是从“巧笑”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笑声与上片勾勒出的背景,在色调与气氛上非常和谐。这一“笑”,使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就像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这笑声划破幽静的春天的田野,使人感到一种生活的欢悦与温馨,这是从听觉来写。结束“笑从双脸生”一句,说明女子从暗处来到了明处,从“采桑径”里走出与词人、与观众会面――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这是从视觉来写少女的笑。
心理描写和场面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两句对话写得轻灵又活泼,既有个性,又符合少女的心境和情态。它写出梦境美好,可以令人欢笑,而斗草获胜,则更加值得放声大笑(情不自禁的发自肺腑的)。这两句的确写出了少女们那种稚气而纯真的性情,写出了她们丰富的内心活动。
天真无邪,巧笑盈盈,纯洁无暇,稚气而纯真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文笔简洁,手法巧妙,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目“春景”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描写美好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上下两阕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本词能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特点吗?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绮艳华美,婉约柔媚)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温润秀洁,形象生动,令人浮想联翩。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一番冬色,一个意境,一个令你魂牵梦萦的愿景。(200字左右)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赏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鹉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在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里题目叫做《春景》。它以农村生活为题村,风格清新,在晏殊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春天的境界,这里有燕子、梨花、碧苔、黄鹂[lí]和柳絮,我们好象听到了莺歌燕语,好象闻到了花树的香气。作品不是泛写春天,它所表现的是清明前后的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两句是说新社已过,清明节到了。”
新社”,又叫社日。这个节日在春分前后。它本来是古人祭土地神的日子,但后来农村往往借此开展预祝丰收的活动。一般认为燕子在这个时候飞回北方。春社以后,梨花开放也很能表现节气特征,所以作品用它的花期结束作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只写这些来表现春光还是不够的,作品又写清明节过后的风光,使季节特征更为突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碧苔”,指在水里生长的苔草。清明过后天气暖和,池塘里的苔草就转变为碧绿色。因为碧苔刚开始繁殖,疏疏落落的,所以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这儿指树叶里,清明后柳树荫浓。”黄鹂”,黄莺儿。在浓荫里黄莺鸣啭,多么好听。“叶底黄鹂一两声”,不仅是为了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对仗,它还有形容莺声阵阵的作用。“日长”,白天时间长,这和早春相比,也是清明后的一个显著特点。清明以后,柳树扬花,随风飞舞,所以叫“飞絮”。词的上片并不是把这些动植物加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写出了良辰美景。
词的下片集中写采桑姑娘的活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两句,写天气暖和,桑叶肥大,幼蚕生长快,繁忙的劳动开始了,年轻活泼的姑娘挽着筐子去采摘桑叶。“径”,小路。她们在桑园里的小路上遇见了,互相笑着打招呼。“巧笑”,这里指美丽的笑容。“逢迎”,等于说路遇相迎,和单纯的相遇不同。“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把东邻女友高兴的原因和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昨宵”,昨夜。“元是”,即原是。“今朝”,今天。“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用草来赌胜(赢)负,相传阴历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农村可能平常也斗。这三句的前两句是说东邻女友告诉她的邻居,难怪她昨夜做了个好梦,原来是预兆着今天自己和别人斗草的胜利呀。她解释她笑的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她一定还在详细地叙述着她的春梦和斗草的细节。天真烂漫的女友也会和她打趣,她愈讲愈兴奋,又笑起来了。
词里写女性是常见的,但她们多是贵族妇女或妓女,以劳动妇女作为描写对象的并不多。这首词虽然在思想性方面赶不上刘禹锡那首《浪淘沙》,但放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来比较,还是应当肯定的。
原载:《唐宋词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