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平行线及其判定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11 09: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一.平行线(共6小题)
1.如图,在长方体ABCD﹣EFGH中,与面ADHE平行的面是(  )
A.面ABFE
B.面ABCD
C.面EFGH
D.面BCGF
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既与棱CC1异面又与棱BC平行的棱是(  )
A.棱AB
B.棱AA1
C.棱A1B1
D.棱AD
3.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
A.平行和相交
B.平行和垂直
C.平行、垂直和相交
D.垂直和相交
4.在长方体ABCD﹣EFGH中,与平面ABCD和平面ABFE都平行的棱是 
 .
5.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 
 .
6.(1)补全下面的图形,使之成为长方体ABCD﹣EFGH的直观图,并标出顶点的字母;
(2)图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 
 ;
(3)图中棱CG和面ABFE的位置关系是 
 .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共6小题)
7.下列说法: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同位角相等;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其中正确的有(  )个.
A.0
B.1
C.2
D.3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同位角相等;
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总有三个交点;
⑤若a∥b,b∥c,则a∥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
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B.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内错角相等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D.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如图,已知OM∥a,ON∥a,所以点O、M、N三点共线的理由 
 .
11.若直线a∥b,a∥c,则直线b与c的位置关系是 
 .
12.如图,AB∥CD,AB∥GE,∠B=110°,∠C=100°.∠BF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三.平行线的判定(共6小题)
13.如图,∠CAD=∠ADB,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BAD=∠ADC
B.∠ACD=∠ABD
C.AB∥CD
D.AC∥BD
14.如图,下列条件中:
(1)∠B+∠BCD=180°;
(2)∠1=∠2;
(3)∠3=∠4;
(4)∠D=∠5.
能判定AD∥CB的条件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A.∠3=∠4
B.∠1=∠2
C.∠BAC=∠ACD
D.∠BAD=∠BCD
16.如图,是小明学习三线八角时制作的模具,经测量∠2=105°,要使木条a与b平行,则∠1的度数必须是 
 度.
17.如图,点E是BA延长线上一点,在下列条件中:①∠1=∠3;②∠5=∠B;③∠1=∠4且AC平分∠DAB;④∠B+∠BCD=180°,能判定AB∥CD的有 
 .(填序号)
18.已知:如图,∠ABC+∠BGD=180°,∠1=∠2.求证:EF∥DB.
四.平行线的性质(共6小题)
19.如图,AB∥CD,点O是AB上一点,点G是CD上一点,∠BOG的平分线交CD于E,∠AOG的平分线交CD于F,若∠AOF=35°,则∠FEO的度数为(  )
A.35°
B.55°
C.70°
D.110°
20.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尺的一个顶点落在直尺的一边上,若∠2=25°,则∠1的度数为(  )
A.45°
B.55°
C.65°
D.75°
21.如图,直线AD∥BC,AC平分∠DAB,若∠1=65°,则∠2的度数为(  )
A.65°
B.50°
C.60°
D.70°
22.欢欢观察“抖空竹”时发现,可以将某一时刻的情形抽象成数学问题:如图,已知AB∥CD,∠E=23°,∠DCE=115°,则∠BAE的度数是 
 .
23.如图,DE与△ABC的底边AB平行,OF是∠COE的角平分线,若∠B=62°,则∠1的度数为 
 .
24.如图,∠ABC=180°﹣∠A,EF∥BD,∠1+∠2=96°,DO⊥AD交EF于点O.求∠BDO的度数.
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共6小题)
25.如图,已知∠1=∠2,∠3=104°,则∠4的度数是(  )
A.76°
B.84°
C.86°
D.104°
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已知∠1=∠2,∠3=100°,则∠4的度数是(  )
A.70°
B.80°
C.110°
D.100°
27.如图,下列推理及括号中所注明的推理依据错误的是(  )
A.∵∠1=∠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BC∴∠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BAD+∠ABC=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DAM=∠CBM∴AD∥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8.如图,∠B=∠C,∠A=∠D,有下列结论:①AB∥CD;②AE∥DF;③AE⊥BC;④∠AMC=∠BND.其中正确的有 
 .(只填序号)
29.如图,AD平分∠BDF,∠3=∠4,若∠1=50°,∠2=130°,则∠CBD= 
 °.
30.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BC、AB上,且EF∥AD,∠1+∠2=180°.
(1)试猜想∠2与∠BA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DG平分∠ADC,求证:DG∥AB.
六.命题与定理(共6小题)
31.下列是假命题的是(  )
A.取线段AB的中点
B.同角的余角相等
C.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它的外接圆半径为4.8
B.如果x2>0,那么x>0
C.多边形的所有外角都是钝角
D.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
3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②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连结一个任意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构成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④十边形内角和为1800°.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4.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35.写出“若x=0,则x+1=1”的逆命题: 
 .
36.聪聪同学要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他先画出如图的四边形ABCD,并写出了如下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 
 .求证:四边形ABCD是 
 四边形.
(1)补全方框中的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2)用文字叙述所证命题的逆命题.
七.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共6小题)
37.小明身高1.65米,他乘坐电梯从1楼到5楼,此时他的身高为(  )米.
A.1.55
B.1.65
C.1.78
D.1.85
38.如图形中,周长最长的是(  )
A.
B.
C.
D.
39.通过平移图中的吉祥物“海宝”得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40.一块长为a(cm),宽为b(cm)的长方形地板,中间有两条裂缝(如图甲),若移动后,两条裂缝都相距1cm(如图乙),则产生的裂缝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1.如图,有一块长为44m、宽为24m的长方形草坪,其中有三条直道将草坪分为六块,则分成的六块草坪的总面积是 
 m2.
42.某校为了改善校园环境,准备在长宽如图所示的长方形空地上,修建两横纵宽度均为a米的三条小路,其余部分修建花圃.
(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花圃的面积并化简.
(2)记长方形空地的面积为S1,花圃的面积为S2,若2S2﹣S1=7b2,求的值.
八.平移的性质(共6小题)
43.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2cm,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18cm,则平移的距离为(  )
A.2cm
B.3cm
C.4cm
D.6cm
44.下列几组图形中,通过平移后能够重合的是(  )
A.
B.
C.
D.
45.把△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A'B'C',随着平移距离的不断增大,△A'BC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46.如图所示,△ABC经过平移得到△A′B′C′下列说法:①△ABC≌△A′B′C′;
②AB=A′B′,但AB不平行A′B′;③AA′与CC′平行且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47.如图,△ABC中,∠B=90°,AB=6,BC=8,将△ABC沿着BC平移至△DEF的位置,若CF=3,则DG= 
 .
48.如图1,∠FBD=90°,EB=EF,CB=CD.
(1)求证:EF∥CD;
(2)如图2所示,若将△EBF沿射线BF平移,即EG∥BC,∠FBD=90°,EG=EF,CB=CD,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证明.
九.作图-平移变换(共6小题)
49.下列平移作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0.如图,表示直线a平移得到直线b的两种画法,下列关于三角板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相同,距离相同
B.方向不同,距离不同
C.方向相同,距离不同
D.方向不同,距离相同
51.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小明的画法如下:
①将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另一块三角尺最长边与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短边紧贴:
②将含30°角的三角尺沿贴合边平移一段距离,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小明这样画图的依据是(  )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2.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老师说苗苗和小华两位同学画法都是正确的,两位同学的画法如下:
苗苗的画法:
①将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另一块三角尺最长边与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短边紧贴;
②将含30°角的三角尺沿贴合边平移一段距离,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小华的画法:
①将含30°角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用虚线做出一条最短边所在直线;
②再次将含30°角三角尺的最短边与虚线重合,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请在苗苗和小华两位同学画平行线的方法中选出你喜欢的一种,并写出这种画图的依据.
答:我喜欢 
 同学的画法,画图的依据是 
 .
53.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B,C均在格点上,向右平移线段AB至A'B'(A对应点为A').
(1)当AA'=3时,计算A'C+B'C的值等于 
 ;
(2)当A'C+B'C取得最小值时,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线段A'B',并简要说明点A'和B'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不要求证明).
54.如图,方格纸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点A,B,C都在格点上(两条网格线的交点叫格点).
(1)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点A1,请在网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A1B1C1;
(2)作△ABC的高CE;
(3)在(1)的条件下,求平移过程中,线段AB扫过的面积.
5.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平行线(共6小题)
1.如图,在长方体ABCD﹣EFGH中,与面ADHE平行的面是(  )
A.面ABFE
B.面ABCD
C.面EFGH
D.面BCGF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它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且平行,由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且平行,由此得:与面ADHE平行的面是面BCGF.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认识立体图形,主要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征解决问题.
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既与棱CC1异面又与棱BC平行的棱是(  )
A.棱AB
B.棱AA1
C.棱A1B1
D.棱AD
【分析】首先确定与BC平行的棱,再确定符合与CC1异面的棱即可.
【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既与棱CC1异面又与棱BC平行的棱有A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认识立体图形,平行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属于基础题.
3.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
A.平行和相交
B.平行和垂直
C.平行、垂直和相交
D.垂直和相交
【分析】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通常有两种:平行或相交;垂直不属于直线的位置关系,它是特殊的相交.
【解答】解:平面内的直线有平行或相交两种位置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关键是根据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解答.
4.在长方体ABCD﹣EFGH中,与平面ABCD和平面ABFE都平行的棱是 GH .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结构特征,结合平行线的定义作答,与平面ABCD平行和与平面ABFE棱是GH,由此作答.
【解答】解:观察图形可得,与平面ABCD和平面ABFE都平行的棱是GH.
故答案为:G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立体图形,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平行线的定义及长方体的结构特征.
5.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 a∥c .
【分析】根据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可求解.
【解答】解:∵a⊥b,b⊥c,
∴a∥c.
故答案为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1)补全下面的图形,使之成为长方体ABCD﹣EFGH的直观图,并标出顶点的字母;
(2)图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 CD、EF、GH ;
(3)图中棱CG和面ABFE的位置关系是 平行 .
【分析】(1)根据长方体图形的画法即可补全图形;
(2)根据(1)所画图形,可得图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CD、EF、GH;
(3)根据(1)所画图形,可得图中棱CG和面ABFE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解答】解:(1)如图即为补全的图形;
(2)图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CD、EF、GH;
故答案为:CD、EF、GH;
(3)图中棱CG和面ABFE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故答案为:平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认识立体图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共6小题)
7.下列说法: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同位角相等;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其中正确的有(  )个.
A.0
B.1
C.2
D.3
【分析】依据对顶角、同位角、平行公理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①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故说法错误;
②同位角不一定相等,故说法错误;
③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说法错误;
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同位角、平行公理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同位角相等;
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总有三个交点;
⑤若a∥b,b∥c,则a∥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定义,相交线的性质对各小题分析判断即可得解.
【解答】解:①同位角相等,错误,只有两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
②应为: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小题错误;
③应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小题错误;
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总有一个交点或三个交点,故本小题错误;
⑤若a∥b,b∥c,则a∥c,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只有⑤共1个.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以及相交线,是基础题,需熟记.
9.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
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B.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内错角相等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D.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分析】利用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公理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A、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故此选项错误;
B、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内错角相等,故此选项错误;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同位角相等,故此选项正确;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公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有关的定理及定义,难度不大.
10.如图,已知OM∥a,ON∥a,所以点O、M、N三点共线的理由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分析】利用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已知OM∥a,ON∥a,所以点O、M、N三点共线的理由: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故答案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公理,正确掌握平行公理是解题关键.
11.若直线a∥b,a∥c,则直线b与c的位置关系是 平行 .
【分析】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得答案.
【解答】解:若直线a∥b,a∥c,则直线b与c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故答案为:平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及推论,利用了平行推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2.如图,AB∥CD,AB∥GE,∠B=110°,∠C=100°.∠BF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分析】由AB∥CD,AB∥GE得CD∥GE,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B+∠BFG=180°,∠C+∠CFE=180°,而∠B=110°,∠C=100°,可以求出∠BFG和∠CFE,最后可以求出∠BFC.
【解答】解:∠BFC等于30度,理由如下:
∵AB∥GE,
∴∠B+∠BFG=180°,
∵∠B=110°,
∴∠BFG=180°﹣110°=70°,
∵AB∥CD,AB∥GE,
∴CD∥GE,
∴∠C+∠CFE=180°,
∵∠C=100°.
∴∠CFE=180°﹣100°=80°,
∴∠BFC=180°﹣∠BFG﹣∠CFE=180°﹣70°﹣80°=30°.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的推论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平行线的判定(共6小题)
13.如图,∠CAD=∠ADB,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BAD=∠ADC
B.∠ACD=∠ABD
C.AB∥CD
D.AC∥BD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解答】解:如图,∵∠CAD=∠ADB,
∴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14.如图,下列条件中:
(1)∠B+∠BCD=180°;
(2)∠1=∠2;
(3)∠3=∠4;
(4)∠D=∠5.
能判定AD∥CB的条件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解答】解:(1)若∠B+∠BCD=180°,则AB∥CD,不能判定AD∥CB.
(2)若∠1=∠2,则AD∥C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若∠3=∠4,则AB∥CD,不能判定AD∥CB.
(4)若∠D=∠5,则AD∥C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有2个.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15.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A.∠3=∠4
B.∠1=∠2
C.∠BAC=∠ACD
D.∠BAD=∠BCD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得结论.
【解答】解:A、∵∠3=∠4,∴AD∥BC,不符合题意;
B、∵∠1=∠2,∴AD∥BC,不符合题意;
C、∵∠BAC=∠ACD,∴AB∥CD,符合题意;
D、由∠BAD=∠BCD,不能判定A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6.如图,是小明学习三线八角时制作的模具,经测量∠2=105°,要使木条a与b平行,则∠1的度数必须是 75 度.
【分析】先求出∠2的对顶角的度数,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解答.
【解答】解:如图,∵∠2=105°,
∴∠3=∠2=105°,
∴要使b与a平行,则∠1+∠3=180°,
∴∠1=180°﹣105°=75°.
故答案为:7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点E是BA延长线上一点,在下列条件中:①∠1=∠3;②∠5=∠B;③∠1=∠4且AC平分∠DAB;④∠B+∠BCD=180°,能判定AB∥CD的有 ③④ .(填序号)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分别判定得出答案.
【解答】解:①中,∵∠1=∠3,∴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不合题意;
②中,∵∠5=∠B,∴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不合题意;
③中,∵∠1=∠4且AC平分∠DAB,∴∠2=∠4,∴AB∥CD,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④中,∠B+∠BCD=180°,∴AB∥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③④.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正确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
18.已知:如图,∠ABC+∠BGD=180°,∠1=∠2.求证:EF∥DB.
【分析】由已知的一对同旁内角互补,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DG与AB平行,再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1=∠3,而∠1=∠2,等量代换得到一对同位角相等,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EF与DB平行.
【解答】证明:∵∠ABC+∠BGD=180°(已知),
∴DG∥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已知),
∴∠2=∠3(等量代换),
∴EF∥D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属于推理型填空题,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四.平行线的性质(共6小题)
19.如图,AB∥CD,点O是AB上一点,点G是CD上一点,∠BOG的平分线交CD于E,∠AOG的平分线交CD于F,若∠AOF=35°,则∠FEO的度数为(  )
A.35°
B.55°
C.70°
D.110°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OG=70°,进而得出∠BOG=11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BOG的平分线交CD于E,∠AOG的平分线交CD于F,
∵∠AOG+∠BOG=180°,
∴∠FOG+∠GOE=,
∵AB∥CD,
∴∠EFO=∠AOF=35°,∠FEO=∠BOE=∠GOE=90°﹣35°=55°,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
20.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尺的一个顶点落在直尺的一边上,若∠2=25°,则∠1的度数为(  )
A.45°
B.55°
C.65°
D.75°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1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
【解答】解:过直角顶点作长边的平行线,如右图所示,
则∠2=∠3,∠1=∠4,
∵∠2=25°,
∴∠3=25°,
∵∠3+∠4=90°,
∴∠4=65°,
∴∠1=65°,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21.如图,直线AD∥BC,AC平分∠DAB,若∠1=65°,则∠2的度数为(  )
A.65°
B.50°
C.60°
D.70°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定义即可求∠2的度数.
【解答】解:∵AD∥BC,
∴∠DAC=∠1=65°,
∵AC平分∠DAB,
∴∠DAB=2∠DAC=130°,
∵AD∥BC,
∴∠2+∠DAB=180°,
∴∠2=180°﹣130°=50°.
答:∠2的度数为5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2.欢欢观察“抖空竹”时发现,可以将某一时刻的情形抽象成数学问题:如图,已知AB∥CD,∠E=23°,∠DCE=115°,则∠BAE的度数是 92° .
【分析】延长DC交AE于F,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FE=∠DCE﹣∠E=92°,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AE=∠CFE=92°即可.
【解答】解:如图,延长DC交AE于F,
∵∠DCE=∠E+∠CFE=115°,
∴∠CFE=∠DCE﹣∠E=115°﹣23°=92°.
∵AB∥CD,
∴∠BAE=∠CFE=92°,
故答案为:92°.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3.如图,DE与△ABC的底边AB平行,OF是∠COE的角平分线,若∠B=62°,则∠1的度数为 59° .
【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COD=62°,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COE,即可得解.
【解答】解:∵DE与△ABC的底边AB平行,
∴∠B=∠COD=62°,
∴∠COE=180°﹣∠COD=118°,
∵OF是∠COE的角平分线,
∴∠1=∠COE=59°;
故答案为:59°.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准确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ABC=180°﹣∠A,EF∥BD,∠1+∠2=96°,DO⊥AD交EF于点O.求∠BDO的度数.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可得∠1=∠2,根据∠1+∠2=96°,可求∠1=48°,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即可求解.
【解答】解:∵∠ABC=180°﹣∠A,即∠ABC+∠A=180°,
∴AD∥BC,
∴∠1=∠3,
又∵EF∥BD,
∴∠2=∠3,
∴∠1=∠2,
又∵∠1+∠2=96°,
∴2∠1=96°,
∠1=48°,
又∵DO⊥AD,
∴∠ADO=90°,
∴∠BDO=90°﹣∠1=42°.
答:∠BDO的度数为42°.
【点评】本题考查垂线,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共6小题)
25.如图,已知∠1=∠2,∠3=104°,则∠4的度数是(  )
A.76°
B.84°
C.86°
D.104°
【分析】先根据同位角相等判断a与b平行,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4的度数.
【解答】解:∵∠2=∠5,∠1=∠2,
∴∠1=∠5.
∴a∥b.
∴∠3=∠6=104°.
∴∠4=∠6=10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已知∠1=∠2,∠3=100°,则∠4的度数是(  )
A.70°
B.80°
C.110°
D.100°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解:如图,
∵∠1=∠2,
∴a∥b,
∴∠5=∠3=100°,
∴∠4=180°﹣∠5=80°
则∠4的度数是8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熟练运用.
27.如图,下列推理及括号中所注明的推理依据错误的是(  )
A.∵∠1=∠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BC∴∠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BAD+∠ABC=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DAM=∠CBM∴AD∥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逐一进行推论即可.
【解答】解:A.∵∠1=∠3,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A正确;
B.∵AD∥BC,
∴∠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所以B正确;
C.∵∠BAD+∠ABC=180°,
∴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所以C正确;
D.∵∠DAM=∠CBM,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熟练运用.
28.如图,∠B=∠C,∠A=∠D,有下列结论:①AB∥CD;②AE∥DF;③AE⊥BC;④∠AMC=∠BND.其中正确的有 ①②④ .(只填序号)
【分析】由条件可先证明AB∥CD,再证明AE∥DF,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及对顶角相等可得到∠AMC=∠BND,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B=∠C,
∴AB∥CD,
∴∠A=∠AEC,
又∵∠A=∠D,
∴∠AEC=∠D,
∴AE∥DF,
∴∠AMC=∠FNM,
又∵∠BND=∠FNM,
∴∠AMC=∠BND,
故①②④正确,
由条件不能得出∠AMC=90°,故③不一定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29.如图,AD平分∠BDF,∠3=∠4,若∠1=50°,∠2=130°,则∠CBD= 65 °.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等量代换可得∠CBD=∠EBC,可得结果.
【解答】解:∵∠1=50°,
∴∠DBE=180°﹣∠1=180°﹣50°=130°,
∵∠2=130°,
∴∠DBE=∠2,
∴AE∥CF,
∴∠4=∠ADF,
∵∠3=∠4,
∴∠EBC=∠4,
∴AD∥BC,
∵AD平分∠BDF,
∴∠ADB=∠ADF,
∵AD∥BC,
∴∠ADB=∠CBD,
∴∠4=∠CBD,
∴∠CBD=∠EBC==65°.
故答案为:6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熟练掌握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BC、AB上,且EF∥AD,∠1+∠2=180°.
(1)试猜想∠2与∠BA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DG平分∠ADC,求证:DG∥AB.
【分析】(1)由平行线的性质和∠1+∠2=180°,可推出∠2与∠BAD的关系;
(2)由(1)的结论和DG平分∠ADC,可得∠ADG与∠BAD的关系,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得结论.
【解答】证明:(1)∠2与∠BAD相等.
理由:∵EF∥AD,
∴∠1+∠BAD=180°.
∵∠1+∠2=180°.
∴∠2=∠BAD.
(2)∵DG平分∠ADC,
∴∠2=∠ADG.
由(1)知∠2=∠BAD,
∴∠ADG=∠BAD.
∴DG∥A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六.命题与定理(共6小题)
31.下列是假命题的是(  )
A.取线段AB的中点
B.同角的余角相等
C.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分析】利用命题的定义、余角的性质、对顶角的定义及平行公理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A、取线段AB的中点,不是命题,不符合题意;
B、同角的余角相等,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
C、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故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命题的定义、余角的性质、对顶角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等知识,难度不大.
3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它的外接圆半径为4.8
B.如果x2>0,那么x>0
C.多边形的所有外角都是钝角
D.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
【分析】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解答】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6和8,其斜边长为=10,
所以该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5,故选项A不是真命题;
如果x2>0,满足条件的x为非0实数,故选项B不是真命题;
正方形的外角都是90°,故多边形的所有外角不一定都是钝角,故选项C不是真命题;
如果∠1与∠2是对顶角,根据对顶角相等,所以∠1=∠2,故选项D是真命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错误的命题可通过举反例来排除.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
3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②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连结一个任意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构成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④十边形内角和为1800°.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但不一定相等,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②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是真命题,符合题意;
③连结一个任意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构成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是真命题,符合题意;
④十边形内角和为1440°,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真命题有2个,
故选:B.
【点评】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难度不大.
34.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 两个角是对顶角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分析】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是题设,“那么”后面是结论.
【解答】解:命题“对顶角相等”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故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两个角是对顶角”.
故答案为:两个角是对顶角.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题设与结论,解答此题目只要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便可解答.
35.写出“若x=0,则x+1=1”的逆命题: “若x+1=1,则x=0” .
【分析】根据逆命题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解:“若x=0,则x+1=1”的逆命题是“若x+1=1,则x=0”,
故答案为:“若x+1=1,则x=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互逆命题的知识,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36.聪聪同学要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他先画出如图的四边形ABCD,并写出了如下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 AB=CD .求证:四边形ABCD是 平行 四边形.
(1)补全方框中的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2)用文字叙述所证命题的逆命题.
【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AD,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
(2)根据逆命题的概念解答.
【解答】解:(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
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接AC,
∵AB∥CD,
∴∠BAC=∠DCA,
在△ABC和△CDA中,

∴△ABC≌△CDA(SAS)
∴BC=AD,
∵AB=CD,BC=AD,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AB=CD;平行;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逆命题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七.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共6小题)
37.小明身高1.65米,他乘坐电梯从1楼到5楼,此时他的身高为(  )米.
A.1.55
B.1.65
C.1.78
D.1.85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身高1.65米的小明乘电梯从1楼上升到5楼,则此时小明的身高为1.65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8.如图形中,周长最长的是(  )
A.
B.
C.
D.
【分析】直接利用平移的性质进而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A、由图形可得其周长大于12cm,
B、由图形可得其周长为:12cm,
C、由图形可得其周长为:12cm,
D、由图形可得其周长为:12cm,
故最长的是A.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正确应用平移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39.通过平移图中的吉祥物“海宝”得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A、B、C吉祥物“海宝”是原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因此不是平移,只有D符合要求,是平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判断图形是否由平移得到,要把握两个“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一个“变”,位置改变.
40.一块长为a(cm),宽为b(cm)的长方形地板,中间有两条裂缝(如图甲),若移动后,两条裂缝都相距1cm(如图乙),则产生的裂缝的面积是 (a+b+1) 平方厘米.
【分析】利用两个矩形的面积差计算产生缝隙的面积.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图矩形的面积为ab,
乙图矩形面积为(a+1)(b+1)=ab+a+b+1
∴产生缝隙的面积=(a+1)(b+1)﹣ab=ab+a+b+1﹣ab=a+b+1(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a+b+1).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产生的裂缝的面积=图乙矩形的面积﹣图甲矩形的面积.”进行解答.
41.如图,有一块长为44m、宽为24m的长方形草坪,其中有三条直道将草坪分为六块,则分成的六块草坪的总面积是 880 m2.
【分析】草坪的面积等于矩形的面积﹣三条路的面积+三条路重合部分的面积,由此计算即可.
【解答】解:S=44×24﹣2×24×2﹣2×44+2×2×2=880(m2).
故答案为:880.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出草坪总面积的表达式.
42.某校为了改善校园环境,准备在长宽如图所示的长方形空地上,修建两横纵宽度均为a米的三条小路,其余部分修建花圃.
(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花圃的面积并化简.
(2)记长方形空地的面积为S1,花圃的面积为S2,若2S2﹣S1=7b2,求的值.
【分析】(1)把三条小路使花圃的面积变为一个矩形的面积,所以花圃的面积=(4a+2b﹣2a)(2a+4b﹣a),然后利用展开公式展开合并即可;
(2)利用2S2﹣S1=7b2得到b=2a,则用a表示S1、S2,然后计算它们的比值.
【解答】解:(1)平移后图形为:(空白处为花圃的面积)
所以花圃的面积=(4a+2b﹣2a)(2a+4b﹣a)
=(2a+2b)(a+4b)
=2a2+8ab+2ab+8b2
=2a2+10ab+8b2;
(2)S1=(4a+2b)(2a+4b)=8a2+20ab+8b2,
S2=2a2+10ab+8b2;
∵2S2﹣S1=7b2,
∴2(2a2+10ab+8b2)﹣(8a2+20ab+8b2)=7b2,
∴b2=4a2,
∴b=2a,
∴S1=8a2+40a2+32a2=80a2,S2=2a2+20a2+32a2=54a2,
∴==.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的方向移动,这种图形的平行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通过平移把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图形.也考查了代数式.
八.平移的性质(共6小题)
43.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2cm,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18cm,则平移的距离为(  )
A.2cm
B.3cm
C.4cm
D.6cm
【分析】先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D=BE=CF,AC=DF,再利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得到AB+BC+AC=12,AB+BF+DF+AD=18,则利用等量代换得到12+2CF=18,然后求出CF得到平移的距离.
【解答】解:∵△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
∴AD=BE=CF,AC=DF,
∵△ABC的周长为12cm,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18cm,
∴AB+BC+AC=12,AB+BF+DF+AD=18,
∴AB+BC+CF+AC+CF=18,
即12+2CF=18,解得CF=3,
∴平移的距离为3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44.下列几组图形中,通过平移后能够重合的是(  )
A.
B.
C.
D.
【分析】利用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进行判断.
【解答】解:通过平移后能够重合的是C选项中的两图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45.把△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A'B'C',随着平移距离的不断增大,△A'BC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分析】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AA′∥BC,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判断△A'BC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
【解答】解:∵△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A'B'C',
∴AA′∥BC,
∴S△A′BC=S△ABC.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46.如图所示,△ABC经过平移得到△A′B′C′下列说法:①△ABC≌△A′B′C′;
②AB=A′B′,但AB不平行A′B′;③AA′与CC′平行且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①③ .(填序号)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ABC经过平移得到△A′B′C′,
可得:①△ABC≌△A′B′C′,正确;
②AB=A′B′,AB∥A′B′,原命题错误;
③AA′与CC′平行且相等,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
【点评】本题考查平移的性质与运用,关键是根据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解答.
47.如图,△ABC中,∠B=90°,AB=6,BC=8,将△ABC沿着BC平移至△DEF的位置,若CF=3,则DG=  .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知:AB=DE=6,EF=BC=8,由CF=3求得EC=5.由于CG∥DF,可得出EG:ED=EC:EF,已知ED、EC,EF的长,即可求出EG的长,进而求得DG的长.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DE=AB=6,EF=BC=8,
∵CF=3,
∴EC=8﹣3=5,
∵CG∥DF.
∴EG:ED=EC:EF,

EG:6=5:8,
∴EG=,
∴DG=DE﹣EG=6﹣=,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平移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一定的综合性,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8.如图1,∠FBD=90°,EB=EF,CB=CD.
(1)求证:EF∥CD;
(2)如图2所示,若将△EBF沿射线BF平移,即EG∥BC,∠FBD=90°,EG=EF,CB=CD,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证明.
【分析】(1)连接F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得出∠EFB+∠CDB=90°,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出∠BFD+∠BDF=90°,进一步得出∠EFD+∠CDF=180°,即可证得EF∥CD;
(2)连接FD,延长CB到H,根据平移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证得∠EFD+∠CDF=180°,即可证得EF∥CD.
【解答】(1)证明:如图1,连接FD,
∵EB=EF,CB=CD,
∴∠EBF=∠EFB,∠CBD=∠CDB,
∵∠FBD=90°,
∴∠EBF+∠CBD=90°,∠BFD+∠BDF=90°,
∴∠EFB+∠CDB=90°,
∴∠EFD+∠CDF=180°,
∴EF∥CD;
(2)成立,
证明:如图2,连接FD,延长CB到H,
∵EG∥BC,
∴∠EGF=∠HBF,
∵∠FBD=90°,
∴∠HBF+∠CBD=90°,∠BFD+∠BDF=90°,
∴∠EGF+∠CBD=90°,
∵EG=EF,CB=CD,
∴∠EGF=∠EFB,∠CBD=∠CDB,
∴∠EFB+∠CDB=90°,
∴∠EFD+∠CDF=180°,
∴EF∥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九.作图-平移变换(共6小题)
49.下列平移作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移变换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B、D符合平移变换,C是轴对称变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图﹣平移变换,熟知图形平移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0.如图,表示直线a平移得到直线b的两种画法,下列关于三角板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相同,距离相同
B.方向不同,距离不同
C.方向相同,距离不同
D.方向不同,距离相同
【分析】根据平移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图和平移可得:三角板平移的方向不同,距离不同,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作图与平移变换,关键是根据平移的特点解答.
51.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小明的画法如下:
①将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另一块三角尺最长边与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短边紧贴:
②将含30°角的三角尺沿贴合边平移一段距离,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小明这样画图的依据是(  )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分析】先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1=∠2=60°,然后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断a∥b.
【解答】解: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1=∠2=60°,
所以a∥b.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平移变换:确定平移后图形的基本要素有两个: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也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
52.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老师说苗苗和小华两位同学画法都是正确的,两位同学的画法如下:
苗苗的画法:
①将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另一块三角尺最长边与含30°角的三角尺的最短边紧贴;
②将含30°角的三角尺沿贴合边平移一段距离,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小华的画法:
①将含30°角三角尺的最长边与直线a重合,用虚线做出一条最短边所在直线;
②再次将含30°角三角尺的最短边与虚线重合,画出最长边所在直线b,则b∥a.
请在苗苗和小华两位同学画平行线的方法中选出你喜欢的一种,并写出这种画图的依据.
答:我喜欢 苗苗 同学的画法,画图的依据是 苗苗: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小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分析】直接利用平移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画图依据.
【解答】解:我喜欢苗苗同学的画法,画图的依据是:苗苗: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小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答案为:苗苗,苗苗: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小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移变换,正确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53.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B,C均在格点上,向右平移线段AB至A'B'(A对应点为A').
(1)当AA'=3时,计算A'C+B'C的值等于 9 ;
(2)当A'C+B'C取得最小值时,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线段A'B',并简要说明点A'和B'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不要求证明).
【分析】(1)观察图象,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2)如图建立如图坐标系,设AA″=BB″=x,则A′C+CB′=+欲求A′C+CB′的最小值,可以看作在轴上一点A′使得A′到E(0,4),C(3,5)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取F(0,﹣4),连接CF交x轴于A′,点A′即为所求,同法取N(6,6),M(3,3),连接NM可得B′;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A′C=5,B′C==5,
∴A′C+B′C=9,
故答案为9.
(2)如图建立如图坐标系,设AA″=BB″=x,
则A′C+CB′=+
欲求A′C+CB′的最小值,可以看作在轴上一点A′使得A′到E(0,4),C(3,5)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取F(0,﹣4),连接CF交x轴于A′,点A′即为所求,同法取N(6,6),M(3,3),连接NM可得B′.

【点评】本题考查作图﹣平移变换,坐标与图形的性质,轴对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会利用轴对称解决最值问题.
54.如图,方格纸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点A,B,C都在格点上(两条网格线的交点叫格点).
(1)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点A1,请在网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A1B1C1;
(2)作△ABC的高CE;
(3)在(1)的条件下,求平移过程中,线段AB扫过的面积.
【分析】(1)利用点A和A1的位置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然后利用此平移规律画出B、C的对应点即可;
(2)利用网格特点和三角形高的定义作图;
(3)线段AB扫过的部分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如图,△A1B1C1为所作;
(2)如图,CE为所作;
(3)线段AB扫过的面积=4×4=16.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平移变换:确定平移后图形的基本要素有两个: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4
11:03:05;用户:40中金山分校;邮箱:40zjs@xyh.com;学号:37582644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