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0 18:4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下乡
费孝通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往往愚和病贫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其实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称之曰“文盲”,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说乡下人不识字,是否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炸锰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教授们的孩子炸蛭捉得少,第一是他们并没有机会练习,第二是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蜂蠕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的辩护是否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如此,是不是也因之可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换句话来说,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社会学上称之作“面对面的社群”,“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因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于是利用文字时,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并非说话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其实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对着一位熟人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没有办法”的意思了。
于是在熟人生活中,我们话也少了,“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
我决不是说不必推行文字下乡,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而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提及城里人对乡村愚病贫的印象,是源于乡下人大多为“文盲”,不识字。
B城里的孩子平时很少在田野里玩耍,缺少区分草与虫的经验,而不善捕捉蚌蠕。
C在乡土社会和熟人生活里,不必使用社交上的名姓,有时以足声足够辨认沟通。
D文中的“眉目传情”是指交流抛开比较间接的文字交流方式,以表情传达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否定城里人对乡下人的看法,接着分析否定的缘由,是典型的驳论文。
B文章中多以生活事例为论证依据,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平俗易懂,说服力强。
C文章从乡村乡土社会本质的角度进行分析,阐明乡土社会惯用的传情表意系统。
D文章分析乡土社会特点,论证目的在于说明事实上乡村对于文字的需求并不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环境决定乡下人无需太多的城市生活的知识,但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下,这一说法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B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支配至今仍有现实表现,说明中国人在社交生活中难以改变着传统乡土社会中熟人生活的对话交流习惯。
C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时空的阻隔的情境里,而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文字的功能便被削减了。
D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纵向佐证本文中乡土社会对文字依赖性弱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成为国内首个餐饮业分餐制省级地方标准,其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让顾客面对两双筷子时不再“难辨雌雄”。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教授萧放介绍,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汉魏之前都是分餐制,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时饮食简单,就是一锅煮,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陶鬲。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人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摘编王君平《分餐是个好习惯》,《人民日报》2020.05.02)
材料二:
近日,张文宏医生提倡“分餐制”:传统中餐,大家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莱盘里夹菜,其优点是进餐气氛亲密、其乐融融;而缺点是一双筷子既夹菜,又直接进口,在每次夹菜之余,都会有少量唾液沾染在筷子头上,然后进入公共莱盘。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有大量细菌,在患流感之类病毒性疾病时,还会有病毒等病原体,尤其是引发胃溃疡的幽门螺旋菌,通过口口相传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分餐制”,对时下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启经济,尤其是重振餐饮业的意义很大,我们每人都应该重视起来。
当然,也应该对餐饮行业提出运营管理规范:在保持传统中餐的圆桌式聚餐、向心式布菜、觥筹交错式取菜宴饮等习惯的同时,推广“两级取菜”,杜绝唾液交换,使中餐餐饮不但美味,而且更加卫生、健康。
“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的行业指南。各地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行规,并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将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摘编美逸君《“分餐制”宜大事推广》,《南方周末)》2020.05.15)
材料三
英国《卫报》5月1日报道称,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餐桌革命”,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一聚在桌边,用各自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取食物。《卫报》称,有关部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以说服人们使用公筷和公勺,还鼓励人们采取分餐制。
《卫报》将之称为“艰巨的任务”:中国采取过类似的举措,但效果不彰。分享食物是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亲密的象征。
“(使用公筷的)障碍在于‘我们必须在一起喝酒、--起吃饭,必须亲密无间’的传统观念。”《筷子:文化与烹饪史》一书作者、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爱德华王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认为,共享餐食是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家庭中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表示,从广东和四川的现场考察来看,78%至85%的新冠肺炎聚集病例发生在家庭。
许多人不认为有必要在家里使用单独的餐具。《卫报》援引新浪最近的一项在线调查称,650多名受访者中,有一半的人在家不用公筷或公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摘编李圣依《英媒:疫情后,中国掀起“餐桌革命”》,《青年参考》2020.05.08)
4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可以使顾客就餐时明确公筷的使用方法,从而有效的推动餐饮业分餐制度实施。
B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与《宴饮观舞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图画描绘中,不难看出分餐制的历史悠久,并且符合古代饮食礼仪的主流要求。
C传统中餐中,人们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菜盘里夹菜,这种习惯缺点明显,会导致唾液交换不卫生的结果,也因口口相传增大了细菌与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概率。
D英媒《卫报》将中国推行分餐制称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过去推行分餐而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家庭很难做到在家中使用单独的餐具。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行分餐制度作用意义的一项是(3分)
A更加卫生文明,了解饮食习俗,遵循古代饮食礼仪。
B有效抑制细菌与病毒的传播传染,使饮食更加安全。
C能够帮助在疫情期中的餐饮业摆脱困境、重振行业。
D替换家庭饮食习惯,减小家庭内部传染病菌的概率。
6结合文本,从国家、地方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角度,谈谈推行“分餐制”的具体办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去打仗哩
猫腻
南方肥沃的原野间有片村庄,村旁有溪,溪畔有石磨坊,磨坊对面是一-片隆起的草甸,上面搭着密密麻麻的葡萄架,架上的葡萄早已摘走,只剩下一一些发育不良葡萄被遗忘在原处,蒙着寒霜与灰尘,看着很不起眼。
这个美丽的村庄,和别的村庄没什么差别,看上去就和草坡上悬在葡萄架下的那些小葡萄串一般不起眼。
农夫杨二喜,坚持认为自己是漆匠,但在乡民的眼中,这个使得一手好草叉,把猪喂的白胖的家伙,当然是最好的农夫。他没法拒绝这种赞美,只好沉默认帐
像很多乡间男人一样,他从过边军,打过仗,便是一手刷漆的本事,也是在边军里学的。退伍后除了家家常见的一些争吵,生活倒也平静喜乐,没什么烦心事
杨二喜有时候很怀念边塞的日子。
某日,他提着树漆桶,正在公学里粉刷墙皮。忽然有衙役走进公学,往墙_上贴了张白纸。这让他很恼火:难道没见正刷着漆,贴这么大张白纸,还怎么刷?当然,他不会承认最恼火的是看不懂纸上的字。
好在片刻后,乡民们随着公学里的钟声纷纷前来。其中识字的,看懂了纸上的内容。所有人都沉默了,脸色变得非常难看。杨二喜看着大家的神情,愈发着急,抓着一个着急回家的孩子,知道了答案:“东北边军,遇伏,败!”
文书里还有很多内容,尤其是针对东疆,要求百姓疏散、州军组织防守、征调有从军经历的男丁等等。乡民没人注意这些,只是震惊愤怒、议论纷纷。
杨二喜一直很沉默,人群散去,他拉着公学的先生,认真地把文书内容请教了一遍。
他没有心情再刷,反正给的钱也不多
回到家里,就着半盆猪蹄和蘸酱莱喝酒,越喝越闷。
妻子在门槛外蹲着,从木桶里往外捞葡萄皮与渣,准备酿酒,忽然发现,很长时间没有听到男人说话,问道:“怎么了?吃点饭,空腹喝酒哪是个事儿。”
杨二喜嗯了一声,继续喝酒,酒喝的越多,越沉默,眼睛却越来越明亮。
忽然,他对妻子说道:“我出趟远门。”
妻子抬起头来,疑惑问道:“怎么了?”
“东边出了点儿事。”杨二喜把文书讲了一遍,说道:“我想过去看看。”
妻子愣了半晌,然后笑了起来,手上的葡萄汁到处乱飞,嘲笑道:“东边出了点儿事……你家猪圈东边还是葡萄架子东边?你就是个种田的。”
杨二喜恼火说道:“我是刷漆的,不是种田的!”
妻子浑没把他的话当回事,以为他耍酒疯。
杨二喜沉默片刻后,瓮声瓮气说道:“文书后边写了,有过从军经历的男丁,不超过四十,便要被征调。”
妻子这才发现男人说的不是酒话,衣服上胡乱地揩了揩双手,紧张道:“征调令是发给东疆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东疆那边远,这边的征调文书怕是要过好些天”他沉声说道:“怕来不及。”
妻子颤声说道:“你-一个人去有什么用?”她越来越不安,对着隔壁屋尖声喊道:“爹,你快来!”
杨二喜重重一拍桌子,蘸酱菜和啃剩的猪蹄,全部落到了地上。
院门咯吱一声,佝偻着背的老头走了进来,看着一地狼籍,老头吧唧吧唧嘴。
妻子眼泪巴巴地看着公爹,心想平日里可没短了您老人家的吃食,您可得把发酒疯的家伙留在家里。
老头半晌没说话,杨二喜有些紧张
“吵吵声那么大,就隔一-堵墙。我怎
杨二喜很壮实高大,这时却老实地低着头,和幼时犯错时一样,嗫嚅道:“我是边军退下来的……”
没等话说完,老头儿眼睛一-瞪,厉声喝道:“当过兵很了不起吗?你亲爹我也当过兵!还做到了小校!显摆什么?”
妻子闻言收了哭声,满怀企盼望着公爹。
老头又沉默了片刻,忽然说道:“想去那就去,要我现在不是六十,就跟你一起去。”
……
箱柜里取出保养极好的黄杨木弓,把磨到锋利反光的草叉扛到肩上。妻子把一-根沉重的腊猪腿,系在草又一头,问道:“再系一壶酒?”
乡间的媳妇,通常便是这种性情,见实在不能改变,便沉默接受,然后认真地替男人打理。
杨二喜回道:“要打仗哩,喝酒违反军纪。”
孩子这时候跑回了家,小些的弟弟气喘吁吁,满脸通红。大些的姐姐看着杨二喜,生气地说:“爹,公学的漆还没刷完,先生很不高兴,你是想让我们读不成书么?”
要是平时,杨二喜肯定会发一-通脾气,然后老老实实去干完活儿,但今儿却只是憨憨地笑笑:“告诉先生,说我回来一定把漆刷完。”
他又望向父亲:“爹,走了。”
老头点点头:“路上小心。”
杨二喜在妻子脸上狠狠亲了口,很是响亮。
孩子大概看多了这种画面,并不吃惊,只是好奇别的。
儿子睁大眼睛问道:“爹,要去哪?”
杨二喜说道:“去东边。”
女儿问道:“爹,你要去做什么。”
杨二喜说道:“去打仗哩。”
女儿兴奋地说道:“爹,一定要打赢啊。”
“当然会打赢。”
杨二喜嘿嘿-笑,背着弓箭,扛着草叉,出门而去。
(选自《将夜》,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不起眼的村庄着笔,表现村庄乡民平凡的特点,同时也可见主人公杨二喜的寻常普通,使小说中的爱国情怀主题更加真实感人。
B杨二喜怀念边塞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当兵的经历比眼下平淡的生活丰富精彩;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心中对自己重回战场的渴望。
C文中杨二喜的妻子勤劳持家、孝顺长辈、顺从丈夫,但她并不能体会丈夫为国效力、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因此才会一再阻止丈夫。
D文中从大女儿因不满父亲未完成刷漆,而对杨二喜直接表达不满的语言细节,可以看出杨二喜家庭的教育环境是相对开放的、平等的。
8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并不完全是自身意志决定的,人物身边的人事也会触发或影响人物的行为。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叙写家人对于杨二喜的人物行为、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9小说的艺术,实际上就是虚构的艺术,而其中动人处恰恰是虚构的人物与情节却带有很强的真实感,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虚构的真实性”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其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丙丁,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③、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刓(wán)阙:磨损残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米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儿叶第儿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B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儿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C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儿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D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儿叶第儿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季:季,末世也。是指唐宋之间五代时期的五个短命的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春秋,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C铅椠: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铅为铅粉笔,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
D卷帙:卷,可以卷起的书画。帙,装书的套子。卷帙泛指书籍。
1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时,每天出去典当衣服购买碑文,买回米后和李清照互相欣赏着,反复玩味研究。
B赵明诚在“归来堂”造了间书库,且上了锁,李清照若要翻看书籍,必须在簿上登记,若不当心弄破了书,就会遭到丈夫的“惩责”
C文章最后-段通过追思故物来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宽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份旷达与坦然。
D《金石录》,共三十卷,由宋代赵明诚撰写。《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米的石刻文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4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行为可以纾祸。(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建康[注]
文天祥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山势犹盘礴,江流巳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注]文天祥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兵败被俘,次年押离广州,前往元大都。行至建康,逗留两月有余复渡江北上。这首诗就是在建康(今南京)写的。
14下列选项中对诗句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并非仅仅点明建康的地理位置与过往历史,其中“旧”字有昔日繁华已为陈迹,或可追抚却不得而再的叹息意味。
B颔联继言建康的自然景象的不变与变,山势依旧盘礴,江流却已变更,而实际上,山河皆无改观,借江流写人事更迭。
C颈联中“健儿”与“新鬼”皆是忠臣义士,可惜或迁或死,既表达作者的哀悼伤痛,也暗含诗人慷慨赴死的毅然决然。
D尾联景象清丽,似写“溪月”对诗人怀有温情,实则是诗人不堪再看山河破碎,欲言又止的观月为结,更显哀恸莫名。
15简要分析颈联诗句“新鬼哭台城”的表达效果。(4分)
三、课内知识(本题共5小题,2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离骚》中采用互文修辞,写出诗人深感时光流逝,因而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修养的句子: , 。
(2)《琵琶行》--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 是夸饰山峰之高, 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4)《归去米兮辞》中诗人用 , 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
1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竟使遇哨: 竟使,假使 悲予志焉: 悲,同情
B肆其西封: 肆,肆意 均之二策: 均,比较
C噪而相逐: 噪,喧哗 逡巡畏义: 逡巡,迟疑不决
D谦冲以自牧:冲,谦虚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吴之民方痛心焉
B壁有瑕,请指示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C为巡船所物色 徒慕君之高义也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舟与哨相后先,儿邂逅死
19下列诗句中,艺术手法的使用与其它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3分)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
B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词按字数又可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D戏剧:是-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他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已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材料加点的“他”指的是《家》中哪个人物,这个情节集中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22根据材料内容提示,补全空缺人物(6分)
《红楼梦》的书中故事里总不乏诗的影子,除却最显眼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生活里也另有诗作妙用。其中有题咏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的① ;有为叹息身世而作“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② ;还有,赏菊时蘅芜君③ 所作“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食蟹时,④ 的憨喜诗句“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甚至大观园一众各有诗味别致的诗号,如蕉下客⑤ 、稻香老农⑥ 。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人生无法避免重复。不过,当有些人在重复中迷失自我的同时,总有人能在重复中获得新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友情提醒:所有选择题每小题均为3分,小计42分
1[答案]B(A项中,乡下人的不识字带来城里人“愚”的印象,因果不对等。C项中,不常并非完全不必,概念混淆;足声能报名辨认,但不足以相互沟通,曲解文意。D项中,“眉自传情”指的是抛开声音的交流,上下文概念辨识不当)
2[答案]D(论证目的在于建议“文字下乡”需考虑乡村文字与语言的实际,合理推进运动,)
3B[答案](追求更直接的会意的表情达意并非仅仅属于传统乡土社会;熟人生活的对话交流方式是社交生活,尤其是亲密群体的对话的重要方式,“难以”二字夸大其词。)
4[答案]B(《韩熙载夜宴图》中主要体现的是饮食习惯的变化,即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
5[答案]D(文本中就家庭而言,推行分餐制度,只是改变家庭餐具使用习惯,“替换”夸大范围;而且饮食习惯涉及更广,更多的指向饮食内容、频率、具体时间等,有混淆概念的嫌疑)
6(6分)[答案]①制定分餐制具体的地方标准、实施细则与行规,统-要求;②保持对餐饮企业的跟进监管,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倡议饮食礼仪文明,改变社交中传统的饮食习惯;③向家庭宣传使用单独餐具,并科普相关分餐制的知识内容。(每点2分)
7[答案]B(时间上不对应,“怀念边塞"应为对过往从军经历的自豪骄傲)
8(6分)[答案]衬托(1分),小说中以妻子的不解反衬出丈夫忧心国事,以父亲对儿子的支持、儿女对父亲的鼓励,正衬杨二喜的爱国热情(2分);推动人物的心理变化(1分),促使杨二喜经历了从起初忧心犹豫、再到决意出征、最终豪迈昂扬心灵历程;而保卫国家、守护家人平安是杨二喜重新走上战场的根本原因(2分)。
9(6分)[答案]①小说虚构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南方村庄(1分),但南方村庄的景致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却很细腻真实(1分);②虚构了杨二喜等--众村民(1分),但杨二喜一家的生活细节却具备真实感生活感(1分);③虚构了外敌入侵、边关告急的事件(1分),但与家人商量、最终踏上征途等情节的安排曲折合理(1分);④并且,在虚构的小人物身上体现了真实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等主题(2分)。(答对任何一点,对象+说明得2分)
10[答案]A(“坐归来堂”作为“烹茶的状语修饰,故在烹茶后断,排除CD;“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作为“言”的宾语,故在其后断,排除B)
11[答案]B(B项:太学始于西周)
12[答案]A(原文信息:“每朔望谒告出”唧每月初-、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并非“每天出去典当衣服购买碑文”。)
13(8分)(1)4分。[答案]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得分点:中、倾覆、老是乡、语意)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得分点:使辙、当国者、行为、纾祸)
14[答案]C(颈联暗含的应是无力挽回王朝灭亡的沉痛。诗人创作时间和背景决定诗歌情感基调已无慷慨,于国事无补,唯余国破家亡的沉沉哀痛,有别于《指南录后序》的情绪状态)
15(4分)[答案]①想象(虚写)(1分)忠臣义士为国捐躯化身新鬼痛哭的景象,与上句虚实相对(1分);2写"鬼哭台城”,以点带面(1分),暗含国家败亡的现实(1分);③使诗人哀悼逝者与悲痛亡国的情感表达的更为强烈有力,震撼人心(2分,大意对即可)。(答对任何2点得4分)
16(8分,每句1分)(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7[答案](B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18[答案]C(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没有依托,古今异义词;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痛恨,古今异义词。此选项古今义全不相同。B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古今异义词;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古今异义词。此选项古今义全不相同。C为巡船所物色:物色,盘查,古今异义词;徒慕君之高义也:高义,高尚的品德,非古今异义词。此选项古今义不全相同。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庸俗、卑贱,非古今异义词;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非古今异义词。选项古今义完全相同。)
19[答案]C(ABD三项均含有典故,C项运用互文、拟人修辞)
20[(答案]D(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21(4分)[答案]觉新(1分);畏惧祖父、牺牲自己的生活梦想和幸福、善良又软弱。(性格1点1分,大意对即可)
21(6分)[答案]贾元春、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探春、李纨。(1个1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