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单元第一课
王好战,
请以战喻
第二单元第一课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名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王道思想
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
使百姓发展桑蚕生产,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百姓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教化)
第一则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含贬义。
时代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6
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战后国人都怨宋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未认识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宋代把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学习要点
孟子思想要义,
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
文章的雄浑气势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时代需要,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比喻说理的好处:
化抽象为形象;
化深奥为浅显;
增强生动和说服力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020/10/10
11
内容提要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
《王好战,请以战喻》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主要是学习孟子的寓言艺术;
《王何必曰利》主要内容是孟子的义利观;
《民为贵》主要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内容是论述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
《人和》主要阐述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注意和睦团结的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论述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四端”学说。
第四则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4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yú同“欤;yù参与;余义为yǔ如作介词、动词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读“fú”,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诚:果真。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15
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苗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第二则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19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0
她们的
通“返”
他的
却
所字结构,所到之处
通“早”
都城
走向
到
的
宾前
音节助词
用…….的方法
以……为羞
通“稀”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
21
译文
对比概括
齐人自身对比:
妻妾面前的“趾高气昂”与坟场乞食的“低三下四”;
外表的庄重与内在的猥琐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妻妾与齐人的对比:
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妻妾面前吹嘘炫耀;
妻妾深明大义,为丈夫无耻行为感到羞耻而失声痛哭。
评价:
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那些不择手段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则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
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
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25
十分之一
今年
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攘:窃取
斯:则;已:停止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以偷窃邻人之鸡为喻,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
主旨
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
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