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老子 有无相生》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老子 有无相生》课件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0 22: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作者介绍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请同学们翻到练习册B面P20
请同学们标注音,并通读全文。
五、六则
认识人生
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
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处理妥贴,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泥土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主旨: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细微到显著的过程,所以对于坏事,就要防微杜渐,防止其酿成大祸;对于好事,则要从细微处入手,用毅力和恒心,成就远大的伟业。
引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名言,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坚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
联想:
防患于未然。
防微杜渐。
善始善终。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主旨1:
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
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主旨2: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
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引用: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
引用:
今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表示,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柴逸扉《“以德报怨”里的无疆大爱》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趣延伸
爱的力量
七则
认识社会(生存之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主旨:
刚强易败,柔软易成。
骄兵必败。
过刚易折。

再解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所以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前车之鉴不远,后来的车也继续翻覆在前车翻覆的路上。然而志士仁人,还要踏着忠直之路进行而不后悔,还要坚持独立的操守而不肯失掉,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要以此实现自己的志向,成就自己的声名。
一、二则
认识世界
第一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第一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主旨】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二则】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含藏无比巨大的能量,能演化出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无”就是天地、太阳系的源头。
“有”形有相的天地、太阳系能进一步演化出植物、动物、人类、万物,所以称为万物之母。
三、四则
认识自己
第三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自矜攻伐、居功自傲
第三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主旨】
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第四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第四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主旨】人不要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总结
认识世界(1、2则):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认识自己(3、4则):不自以为是,贵有自知之明
认识人生(5、6则):凡事从细小处做起,善始善终
生存之道(7则):以柔克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