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版(2015)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1.计算机之形--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连版(2015)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1.计算机之形--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连理工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0-11 16: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计算机之形--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 学 设 计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同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计算机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他们对其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为后续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将来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本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各种硬件的性能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借助教学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了解其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实物观察、简单讲解、自主探究
六、教学资源: (1)《计算机之形》教学课件;
(2)计算机硬件实物。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结合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机实物和课件展示,对比思考,简短互动,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2、语言过渡,借助多媒体课件,带领同学一起了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本环节以讲授为主。重点了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3、利用计算机系统组织结构图,使学生概括了解其系统组成。
4、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分类,对其不同的硬件及其性能和作用的详细讲解,匹配相关的图片展示,设置一定的问题,驱动学生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效果。
5、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主要是对其分类,通过讲解,简单作以介绍,具体知识讲授放在下节课。
6、多媒体课件展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通过讲解和举例对比,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三)整体回顾: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作简单的总结。课件展示,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对学生总结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台计算机或一部手机,通过其系统属性查询硬件配置,以书中第5页表1.1的形式列举出来。”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信息技术设备,完成上面的作业。
(五)、结课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思考、观察、讨论为主体活动,教师只作引导、讲解和归纳内容等辅助,让学生先对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在合作的过程中作一个感性的简单认识,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来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思考各种硬件分类及其作用、巩固并强化记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这一知识点。
在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正确率达到85.6%,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知识,会引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产生思考,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应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