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0 22: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兴起背景(原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思潮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人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旧思潮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的逆流。
冲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兴起背景(原因):
1、政治: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张勋复辟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兴起的原因: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周学熙、张謇等担任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的职务,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兴起的原因: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上: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
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
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
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
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
及时间之生命。
——《敬告青年》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开始:
(2)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字鹤卿,中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改造一所堕落的大学,用教育和启蒙的方式为中国培养人才。

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纷纷进入北大,北大拥有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辜鸿铭、刘师培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1889.10.29~1927.4.28
河北乐亭人
胡适
1891.12.17~1962.2.24
安徽绩溪人
鲁迅
1881.9.25~1936.10.19
浙江绍兴人
1916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移到北京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
2、新文化运动开始:
(3)代表人物: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陈独秀
1879.10.9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维护专制制度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资产阶级道德思想。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民主
科学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口号)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③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文体内容
胡适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主张
陈独秀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影响):
影响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
2:
性质:
3: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915年
2.地点:上海——北京
3.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发表《敬告青年》
4.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
5.口号:民主和科学
6.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7.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提倡文学革命。
8.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是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