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重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集合思想,理解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猜测、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集合思想,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享受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集合和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准备:
学具:学生作业单。
教具:课件、2个呼啦圈、参与活动学生纸片、磁吸、希沃白板软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们班的孩子都特别多才多艺,课前了解到这些同学。
课件出示如图表格:
学画画 袁 璐 杨志远 包宇含
学舞蹈 吴美琪 高倩倩 袁 璐
师:老师对这些同学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请这6名同学来到讲台前。
生上来后,师:怎么只有5个人?
生说明理由后,师再次质疑:学画画的有几个人?(3个)学舞蹈的有几个人?(3个)3+3=?(6)那为什么不是6个人?
学生举手说明理由后,师:为了更清楚的表述表格中的内容,我们引入了一个新朋友:呼啦圈。
师出示两个呼啦圈。首先请学画画的同学钻入其中一个圈内,学舞蹈的同学钻入另一个圈内。
师:学舞蹈的怎么只有2个人?
生着急指出:袁璐在学画画的圈内。
师:你怎么跑到那去了?于是让袁璐来到学舞蹈的圈内,又发现学画画的只有两个人了。
师:能不能想想办法,让两个圈内都各有3个人?
台上台下的同学共同努力,将呼啦圈重合在一起。
师再次质疑:难道这里3+3=5?学生反驳,解释3+3-1=5。
继续追问:为什么减1?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袁璐被算了两次,重复计算了。
师:这两个圈非常好,一下子将袁璐同学重复了说清楚了,请你们把它举起来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起呼啦圈。师领着明确各个部分表示内容。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课件出示: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有10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有9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19人!一些学生猜测18、17、16人...
师生共同得出只告诉这些条件不能确定一共有多少人,于是师出示下表:
师:(板书:小记者、小交警)黑板上是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师举起写有题中姓名的纸片)老师拿的是这些人名卡片。下面我们来玩个对号入座的游戏。
游戏要求:
1.一名声音洪亮的同学依次大声读出对应项目的名单;
2.两名眼疾手快的同学迅速找出对应的卡片;
3.另一名行动敏捷的同学将找到的卡片贴到对应位置。
师:首先对号入座小记者实践活动,谁来?
4位同学游戏展示。
师再请其他4位同学对号入座小交警,生发现有的姓名卡片不见了,在小记者活动中。经过学生们共同思考,决定把其中重复的4人放到中间。
师:中间这4个人代表什么?谁能将这个图优化一下,更加清晰的展示出来?
生通过圈一圈的方法,得到集合图。
师引导明确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并板书标注。
生列出算式,并解释为什么要减4。
师介绍韦恩图及数学家韦恩。
变式练习:
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5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回答:10+9-5=14(人)
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6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回答:10+9-6=13(人)
师:对比上述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生归纳: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变式练习:
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小记者和小交警活动的一共有15人,其中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有10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有9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2.
生独立完成后,多个同学上台通过拖一拖的方法,将对应序号拖到相应的位置。针对大雁,出示图片说明大雁既会游泳,又会飞。
3.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4.
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