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第12课 湖心亭看雪
第12课 湖心亭看雪
知识导航
……………
1
课内精读
……………
2
课外赏读
……………
3
知识导航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2.是日更定(这。 )
3.余拏一小舟(撑。)
4.上下一白(全。)
5.拥毳衣炉火(裹、围。)
知识导航
6.铺毡对坐(相对。)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9.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10.及下船(等到。)
知识导航
【一词多义】
1.一:(1)上下一白(全。) (2)长堤一痕(数词,一)
2.更:(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知识导航
3.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绝:(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2)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
知识导航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 今义 :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3.是日更定
(是:古义:这,代词。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知识导航
【主题与艺术】
《湖心亭看雪》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本文文笔简练,写景时采用了白描、渲染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叙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寥寥几笔,意在言外;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善用对比手法。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 )日更定矣,余拏
( )一小舟,拥( )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课内精读
鸟兽的细毛。
消失。
这。
撑(船)。
围、裹。
全。
只有。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
(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内精读
哪能。
还。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居。
等到。
课内精读
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哀转久绝 B.上下一白 / 而或长烟一空
C.及下船 / 及鲁肃过寻阳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溪深而鱼肥
D
课内精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 是谓大同 B.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客此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问其姓氏 / 其真无马邪
A
课内精读
3.重点句子翻译。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课内精读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课内精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内精读
(2)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
(3)“强饮三大白而别”中 的“强”字表现作者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心情;“拉余同饮”中的 “拉”字表现出客人的__________心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喜悦
豪爽
喜悦
课内精读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课内精读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课内精读
(7)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
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课内精读
(9)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课内精读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B
课内精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B.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C.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喜悦、豪迈的心情。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C
课外赏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课外赏读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课外赏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为奇观(特别。)
B.梅花为寒所勒(被。)
C.急往观之(看。)
D.月经尤为清绝(消失。)
D
课外赏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岁 春 雪 甚 盛 梅 花 为 寒 所 勒 与 杏 花 相 次 开 发 尤 为 奇 观。
3.文段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