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晚练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晚练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1 11:10:34

文档简介

(
1
/
2
)
定远中学高一年级历史晚练三(2020.10.9)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题,90
分)。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
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
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
A.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B.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C.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D.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
“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史书还有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
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的相关记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
B.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
C.分封制起了政治整合作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
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
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
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
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如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A.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
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
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点旨在强调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C.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
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A.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B.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C.贵族政治业已崩塌
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D.改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内阁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度和丞相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他以咸阳宫为中心,命人仿建了六国宫殿
145
座。秦始皇如此设计咸阳的宫殿,其意图是
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
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秦朝倾国家之力,以
70
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秦始皇奢侈残暴
D.儒家忠君思想影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
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
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
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
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
127~前
123
年),封侯的数目多达
121
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
116~前
87
年)又有
44
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
24
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
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
开通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国家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取代丞相行政权,处理全国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24.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
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
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
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
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
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
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
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
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
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流行服饰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反映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呈现不同的
特色。依据所学知识推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色是
A.等级分明
B.丰富多彩
C.清新自然
D.简朴传统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
恤乎无民?”拓跋硅的话
A.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B.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C.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
D.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1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
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
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问题: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2
分)
请你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8
分)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年级历史九月晚练三
参考答案
选择题。
D2.D3.A4.C5.A6.B7.D8.A9.B10.A
11.D12.A13.C14.C15.B16.A17.B18.C19.C20.D
21.A22.B23.D24.C25.A26.A27.A28.B29.B30.A
二、材料题。
31.(1)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
经济: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政治: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内政改革
思想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个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社会: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查阅史料:诸子百家的文章和书籍(《论语》、《春秋》、《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古代史书。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