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11 20:46:30

文档简介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
课时) 使用时间:
_年
10

28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和解释某些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2、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3、通过练习,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定向入境情境激趣---“挑战福尔摩斯”
:一天,福尔摩斯象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
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气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丝的重量,再减去抽完烟后剩余烟灰的重量,不就是我吐出烟气的重量了么!”并写下如下计算式:m(烟丝)—m(烟灰)=m(烟气)。这样算对吗?如果不对,如何改进?
二、
实验探究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探究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M1)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M2)M1与M2关系分析:结论:2、
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探究2、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M1)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M2)M1与M2关系分析:结论:3、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探究3、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M1)反应后的物质(总质量M2)M1与M2关系分析:结论:三、知识建构:质量守恒定律:
。⑴
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⑵
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⑶
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要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沉淀、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⑷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四、即学即练1、演示实验:探究4、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现象:
化学反应:
分析:
2、体验成功:修正福尔摩斯的计算式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知识。作业布置:《新课程》P53-55。
教学板书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学探讨与反思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三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科学家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科学家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四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镁条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初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
使用时间:
_年
10

29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2、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元素观和微粒观。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方法
1、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2、用动画模拟水通电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3、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作一些扩充,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更系统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旧知回顾:1、判断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了
②镁条燃烧后质量变大了
③湿衣服晾晒后变轻了
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其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③
B.③④
C.①②④
D.都可以2、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
)A.反应条件
B.反应物
C.生成物
D.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3、1.6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与3.6克水,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
克。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
:H2O
+
CO2
淀粉
+
O2

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二、
模拟探究:播放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试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三、知识建构: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________没有改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________没有增减
原子的________没有变化四、精讲补架:为了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元素
种类
宏观
元素
质量
五个不改变
原子
种类
微观
原子
数目
反应前后
原子
质量
宏观:物质的
种类
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
种类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
数目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知识。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68-69。
教学板书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二、原因:
元素
种类
宏观
元素
质量
五个不改变
原子
种类
微观
原子
数目
反应前后
原子
质量
宏观:物质的
种类
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
种类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
数目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提出:“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适当的追问使问题讨论更加深入,既有启动点,又把握了探究的深度和方向,学生从中发展了处理高水平问题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用水的电解作为质量守恒的动画模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