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它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如果申报成功,良渚古城遗址是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中的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③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④与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A.
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
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
“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A.
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
B.
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
C.
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D.
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
3.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
时间早
B.
一元化
C.
独特性
D.
多元化
4.
如图,出土于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A.
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
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
C.
重在表现高超的制作技艺
D.
是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
5.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义是指耕作、种植、栽培、教育等意思,主要是指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
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
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
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
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6.
2017年丁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主题确定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主要是因为黄帝(
)
A.
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
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
C.
他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D.
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7.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
A.
姜寨遗址
B.
炎黄传说
C.
二里头遗址
D.
尧舜禹传说
8.
《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这种“天下为家”的时代开始于(
)
A.
新石器时代
B.
夏朝
C.
西周
D.
秦朝
9.
禹死后,启杀死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的继承人东夷的伯益。之后,又击败了东夷的部落有扈氏,稳定了东部边疆。这被认为中国古代“夷夏之防”的开始。由此可知,“夷夏之防”最初主要是指
A.
边疆问题
B.
民族问题
C.
文化问题
D.
尊卑问题
10.
“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王名加“帝”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商朝晚期神权政治的色彩开始淡化
B.
伴随社会变化商朝晚期王权的加强
C.
奴隶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
D.
此时社会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11.
《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A.
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建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12.
“‘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
D.
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13.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14.
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
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
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
C.
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
产生了中央集权新体制
15.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表明分封制
A.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16.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A.
用仁政治理天下
B.
倡导改革和法治
C.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17.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8.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19.
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
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
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20.
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
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
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
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21.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
青铜器的制造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2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
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2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
忠于职守,政务缠身
B.
大权独揽,控制朝政
C.
皇帝至尊,君临天下
D.
忧国忧民,勤于政事
25.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
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B.
秦朝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C.
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D.
秦朝的暴政
26.
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
A.
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
彻底消灭六国势力
C.
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
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27.
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28.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
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
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29.
《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A.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C.
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
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30.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子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
以时代先后顺序
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
以政治地位为标准
D.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31.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32.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
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
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33.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34.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A.
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
“三公"分工明确
D.
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35.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36.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3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8.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
由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9.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A.
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B.
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
C.
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
D.
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
40.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41.
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
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
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
D.
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42.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
A.
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B.
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
C.
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D.
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43.
2019年1月18日,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汇集,使之成为让人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
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44.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45.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46.
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
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
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7.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
军事制度
B.
法律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文化心理
48.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基础依然存在
D.
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49.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
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50.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二、非选择题
5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5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它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如果申报成功,良渚古城遗址是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中的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③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④与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A.
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良渚古城遗址的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在世界各地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不少文明代表度具有,不能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排除①;良渚古城遗址可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文明的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②正确;良渚古城遗址的城市和村落等建筑遗址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③正确;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不能说是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它与文学艺术作品也没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④错误;故选B。
2.
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
“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A.
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
B.
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
C.
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D.
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NA解码技术属于考古研究资料方法的一种,B选项符合题意;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属于资料,A选项排除;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属于技术,C选项排除;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属于理论,D选项排除。
3.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
时间早
B.
一元化
C.
独特性
D.
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4.
如图,出土于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A.
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
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
C.
重在表现高超的制作技艺
D.
是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
【答案】A
【解析】
“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体现出该艺术作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寓意,故A项正确;该作品是对当时生活的艺术加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不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故B项错误;该作品重在体现其内涵,体现不出工艺的高超,故C项错误;这是对当时生活的艺术加工,不是自然回应,故D项错误。
5.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义是指耕作、种植、栽培、教育等意思,主要是指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
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
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
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
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因此与材料中“主要是指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的主旨相符,故A项正确;BCD都晚于这一时期,故排除。
6.
2017年丁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主题确定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主要是因为黄帝(
)
A.
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
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
C.
他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D.
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中国远古时代的共主,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故选B。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属于黄帝的军事行为,与材料“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不符,排除;D项是大禹的功绩,排除。
7.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
A.
姜寨遗址
B.
炎黄传说
C.
二里头遗址
D.
尧舜禹传说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部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正确。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
8.
《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这种“天下为家”的时代开始于(
)
A.
新石器时代
B.
夏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天下为家”是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可以知道这应该是“家天下”的社会,可以排除A,而“家天下”开始的时间是夏朝,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
9.
禹死后,启杀死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的继承人东夷的伯益。之后,又击败了东夷的部落有扈氏,稳定了东部边疆。这被认为中国古代“夷夏之防”的开始。由此可知,“夷夏之防”最初主要是指
A.
边疆问题
B.
民族问题
C.
文化问题
D.
尊卑问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最初的“夷夏之防”是指夏朝为稳定东部边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最初的“夷夏之防”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尊卑问题,排除B、C、D项。
10.
“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王名加“帝”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商朝晚期神权政治的色彩开始淡化
B.
伴随社会变化商朝晚期王权的加强
C.
奴隶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
D.
此时社会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表明商代统治者借助于神、上帝或天给世俗的政治权力涂上一层神秘的光环,来强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故B正确;A与材料思想相违背,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
《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A.
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建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中可以看出,商朝实行的是内服外服制度,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实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位世袭制,故A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度,排除;D项是从秦朝开始实行,排除。
【点睛】“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
“‘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
D
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可以看出当时商朝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周朝则通过分封制实现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A项“消除”显然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的信息,故排除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
13.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14.
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
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
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
C.
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
产生了中央集权新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C正确;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是在秦统一后建立的,AD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5.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表明分封制
A.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知分封制促进西周统治范围的扩大,故D项正确;从“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知分封制是加强不是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形成了行政管理模式,故B项错误;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是宗法制的作用,故C项错误。
16.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A.
用仁政治理天下
B.
倡导改革和法治
C.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取得民心,故A项符合题意;B项,法家倡导改革和法治,排除。C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佛教主张虔诚信佛行善积德,排除。
17.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分户令,主要是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这种政策有利于增长人口,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D正确;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排除。故选D。
18.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
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
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
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田氏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表述错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仍然是天下共主,C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
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
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
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使华夏文化圈进一步扩大,华夏蛮夷之别几乎消失,显示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故C项正确;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于秦的统一,A项错误;材料表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发展巩固了华夏文明,但不能说明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B项错误;秦是否能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是指其自身的条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21.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
青铜器的制造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由公田到私田的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制农具的使用,故D正确。
2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
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教材中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文化背景是“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和史实,B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相反,故选A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②“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双百方针”的差异。
2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2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
忠于职守,政务缠身
B.
大权独揽,控制朝政
C.
皇帝至尊,君临天下
D.
忧国忧民,勤于政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大事小事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权高度集中,独揽朝政,这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征。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皇帝大权独揽,而不是强调皇权独尊,故C项错误。D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25.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
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B.
秦朝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C.
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D.
秦朝的暴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也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B。
26.
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
A.
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
彻底消灭六国势力
C.
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
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交流与联系,故选C。货币的统一是在秦完成统一之后,排除A;货币的统一属于经济上的措施,不能直接帮助其消灭六国残余势力,排除B;秦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27.
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C统治思想发生变化说法错误。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材料没有体现。A根据材料"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D项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的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可知这反映了秦朝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28.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
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
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约法三章”是要争取民心,而“律九章”是要巩固统治,这反映了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故选B;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C;由“律九章”来看,并非无为而治,排除D。
29.
《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A.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C.
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
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皇帝重用台阁和架空三公。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将相权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部分,其中,中朝——协助皇帝掌握决策,三公即外朝——执行。现在连执行权也被架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违背材料信息,台阁不对三公负责,排除;C项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是皇帝本人,排除;材料信息是三公被架空和虚职化,与D项说法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是比较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例如,材料核心信息:皇帝重用台阁和架空三公;其二,材料新信息和所学旧知识对比,寻找异同。例如,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将相权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部分,其中,中朝——协助皇帝掌握决策,三公即外朝——执行。新信息和旧知识对比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武皇帝的台阁制度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0.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子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
以政治地位为标准
D.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以社会贡献为根据,故B排除。既然秦始皇则为“中下”说明不以政治地位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反映道家、墨家、法家都排在儒家后面,这说明班固评价历史人物以儒家标准为准绳,故D正确。
31.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
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
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即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B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影响,与郡县制无关,C项错误;秦朝时期朝议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而不是郡县制,D项错误。
33.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制,故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排除D。
34.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A.
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
“三公"分工明确
D.
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
35.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
36.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B正确;秦朝不存在地方分权,A排除;秦朝没有封国制,排除C;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都是创制于秦朝,不符合题干中“继承”之说,排除D。
3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
38.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
由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正确;《史记》记载起点是三皇五帝,排除A;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排除B;《史记》是通史著作,排除D。
39.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A.
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B.
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
C.
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
D.
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对于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故B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中国人的终极诉求是长期维护国家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40.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41.
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
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
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
D.
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反击匈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北部的威胁,非加强同西域的联系,C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
A.
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B.
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
C.
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D.
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是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排除A;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选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排除C;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用学术手段温和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排除D。
43.
2019年1月18日,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汇集,使之成为让人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
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张骞是西汉人,A排除;C是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排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排除。故选B。
44.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黄巾起义是有组织、有准备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揭竿而起,故B符合题意;A项是起义爆发前的共同点,故A不符合题意;C、D项是起义后导致的共同点,故CD不符合题意。
45.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纸,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不会晚于汉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纸在汉代书写材料中所占的比重多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更加廉价和普及,蔡伦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而是改进造纸术;D选项错误,在西汉不少地方发现了纸,不等于在汉代各地推广了造纸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6.
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
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
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万户”可知秦朝将天下豪富迁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未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47.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
军事制度
B.
法律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文化心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即秦的建立不是“顺其自然”,不是“合理合法”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这个政权。这在那二人心里,这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楚汉战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48.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反映了皇位的血缘世袭的特点,说明统治者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它并不是帝王治国思想的决定因素,故B错误;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错误。皇位的血缘世袭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死后传位给子孙”,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位血缘世袭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9.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
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
“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50.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
5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案】(1)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均贫富,开源节流,节用裕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涉甚少;
汉武帝对商人征收重税,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多。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出现;工商业发展;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写自然经济产生不给分)。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急待解决;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影响。(五个点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安定公平、节用仁义;根据材料二“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汉武帝增加税收、盐铁官营,与民争利。
(2)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得出生产力进步。同时,小农经济产生;根据材料一“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得出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根据材料一“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得出社会动荡,礼坏乐崩;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二“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结合所学,受到了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同时,国家财政困难;商贾实力增强,影响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得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和民族问题。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5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解析】
(1)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分析得出。
(2)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等方面来说明。
(3)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析得出。这种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并联系教材所学郡国并行制的影响来说明。简要评价应当从它导致的后果和影响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