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先描写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具体描写典礼的主体部分,最后描写了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
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文描写了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字里行间营造出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氛围,也体现出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在阅兵式部分的场面描写中,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总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不仅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凸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课在落实这一要素上要点是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体会整个场面的恢弘气势和各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感受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在课文的场面描写中,对毛主席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却很典型,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对群众激动的心情描写,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位领袖的伟大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提取与梳理信息的能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了解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并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场面,初步把握大典的主要内容。?
但本课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资料、新闻报道、人物评论等),让学生适当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前,劳动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欺凌,国家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的历史,而今对比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由此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对课文语言深入品味、批注并朗读好这些语句,从而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激发爱国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会写“盏、栏”等14个生字,会写“协商、汇集”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四、教学重点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盏、栏”等14个生字,会写“协商、汇集”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1.播放视频,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去看一看开国大典。(板书课题)?
3.学生初读课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学生自读生词,读准字音。?
宣告?宣布?汇集?旗帜?检阅?瞻仰?高潮?爆发?排山倒海?肃静?
(2)相机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区分词义。?
宣告?宣读?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瞻仰??瞻望?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这鲜红的国旗。?
◆从山脚抬头(??????),只见四周绿树成荫,一排排房屋掩映在树丛之中。?
(4)书写指导:盏、爆、隆、宣、射。?
重点指导:盏的“”部件;爆的“”部件,提醒与“恭”的区别;“宣”和“隆”不要忘记短横;提醒“射”的“身”横变提。?
5.学生联系课题,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相机板书: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二)提取信息,理清脉络?
1.提炼场面,理清开国大典的过程。?
(1)学习活动:填过程图。?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总结方法: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
2.串联场面,概括大典。?
(1)明确要求:借助过程图说清楚、有条理。?
(2)小组内练说,教师巡视。?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学生按照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3.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设计意图】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过程图梳理课文脉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
(三)寻找“点面”,聚焦“点”?
1.过渡: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最隆重的“典礼中”的场面,去看看吧。(板书:点面结合)?
2.小组合作,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用“_____”画出“点”,“~~~~”画出“面”。?
3.小组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4.聚焦“点”的描写。?
(1)学生思考:聚焦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基本都在写毛主席)?
(2)学生思考:在30多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预设:?
◇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3)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群众的反应,读出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4)小结:毛主席就是这三十多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选“点”要聚焦典型。(板书:点?聚焦典型)???
【设计意图】聚焦“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深化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板书设计】?
说明:请补充“板书设计”的具体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阅兵式”部分?
1.寻找“点面”。?
(1)学生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_____”画出“点”,“~~~~”画出“面”。?
(2)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课件上出示各个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2.引导: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3.学生汇报,交流后课件上形成如下图示。?
? ?说明:图片中的“五马并行”改为“六马并行”。?
4.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阅兵式”恢弘庄严的场面。?
(1)指名读。?
(2)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5.小结: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余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这样强大的阵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庄严和热烈的气氛。?
6.齐读“阅兵式”部分。?
(二)对比“点面”,发现写法?
1.学习活动:对比“点面”。?
此处是否缺失了“点面”的内容,请老师核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
预设:?
◇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仪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
◇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仪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3.联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加深对“多点罗列”写法的印象。?
4.小结: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多点罗列)?
【设计意图】在学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对比不同的点面结合中深度思考,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组合形式,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作批注,感受热烈的气氛?
1.阅读相关记录,烘托氛围。?
(1)过渡:同学们,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
(2)出示相关记录。?
◇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文汇报》社长?徐铸成)?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著名文学家?巴金)?
(3)学生交流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群众的激动喜悦)?
2.聚焦课后题,师生合作批注。?
(1)过渡:循着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录,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振奋人心的历史现场,去看一看。?
(2)引导:(出示课后题的三个句子)自由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将关键词批注在课文句子旁边。?
预设:会场布置隆重、人数之多、群众反应热烈……?
(4)小结:像这样,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5)指导朗读:抓住“迎风招展”“人的海洋”“欢呼”“鼓掌”“喊哑”?
“拍麻”等词读出气氛的热烈和群众的激动。?
3.由扶到放,学生独立批注。?
(1)学习活动:
?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小结全课: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板书设计】?
????????????????
【教学资源】?
开国大典的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