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灯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灯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23: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灯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又表达了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尤其是文题“灯光”的含义,值得体味与琢磨。首先,“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由他人的赞叹引发回忆;郝副营长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划火柴充当灯光看书,书中画的正是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手中的书本,像明灯一样帮助战士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也因此暴露位置而牺牲;最后又从回忆转回到现实,回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其次,灯光特别是电灯,是新时代新生活的象征,“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正是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憧憬并为之奋斗的新生活的缩影。我们的祖国,正是由郝副营长这样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精神之光、人性之光的汇聚,才最终燃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作为本单元《革命岁月》这一主题下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四篇阅读材料。四篇阅读材料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体裁丰富,有小说、散文,还有歌词。从内容来看,这四篇阅读材料是对单元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几篇革命题材的文章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但《灯光》一文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革命传统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我们应该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受到启迪和感染。?
  文章的前后照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于了解“灯光”与“火光”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的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读,对关键词句进行批注,理清关系,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后面的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阅读。在自读中关注整体,了解每篇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及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再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体会每篇阅读材料的含义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灯光”,通过“概括发现——明确提示——聚焦研读——拓展阅读”的思路进行设计。在交流作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理清叙述顺序后,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两次聚焦“灯光”与“火光”,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再进行链接阅读,进一步体会革命情怀。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循序渐进,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扶放有致。这也是略读课文教学应有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直面“灯光”,了解故事背景?
  1.导入:今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
  2.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词的意思。?
  (2)学生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短时间内明确学习内容,省时高效。同时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概括“灯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的插图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提问:课文围绕“灯光”和“火光”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
  【设计意图】本文以“灯光”为线索结构成文,脉络清晰。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具象,也为后面的深度品读做准备。?
  (三)聚焦“灯光”,感悟深意?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并试想几处灯光之间的联系。?
  2.反馈交流,研读“灯光”。?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引导学生关注“注视”“沉思”等动词,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美好的内心——关心孩子,憧憬未来。?
  (3)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小组讨论:这火光虽然是微弱的,但我觉得这是(??????)之光。(简单阐述理由。)?
  (2)反馈交流。?
  预设1:这是英雄之光,因为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预设2:这是胜利之光,因为正是郝副营长的这种壮举,才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预设3:这是生命之光,因为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3)相机指导朗读,感受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3.思考讨论,明晰联系。?
  (1)联系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预设1: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
  预设2: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用生命铸就的。?
  (3)借助板书,体会几处灯光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灯光”与“火光”的两次聚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的联系,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联系“阅读链接”,体会革命情怀?
  1.链接阅读《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1)学生默读文章,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2)交流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谈谈从中体会到的感情。?
  2.链接阅读第二、三个材料。?
  (1)学生默读材料,想想又体会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
  (2)反馈交流。?
  (3)建议在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小结:从《灯光》一文,再到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革命者的英姿,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作适度的拓展,既可以进一步开展阅读实践,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升华情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