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必修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必修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12 13: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里程。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豪一起走进“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的中国古代绘画!
消夏图
中国画
刘贯道(元)
《文苑图》韩愰
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盛唐)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中国画
《六君子图》倪瓒
写生珍禽图黄筌(五代)
本节课主要内容:
一.中国画的种类介绍
二.早期的独幅绘画——帛画
三.敦煌莫高窟壁画
从题材上分有:
从形式上分有: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工笔、写意两种
工笔的特点是:工整
细致
写实
写意的特点是:简练
夸张
变形
中国画的种类
一、我国早期的独幅
绘画作品----帛画
帛画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也有人根据墓中出土的“遣策”称之为“非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盖在棺上。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
1、我国最古老的独幅帛画是《
》和《

龙凤仕女图
人物御龙图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46页1—2段,了解《龙凤侍女图》的作用和它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人物御龙图

战国楚墓帛画
战国肖像画具有如下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升天图
帛画《升天图》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
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于内棺上。根据记载,这种形式的帛画在当时称为“非衣”,是出殡时张举的铭旌。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取“下”字形的横幅面来表现,绘有金鸟、蟾蜍、蝎龙、翼龙和天堂的守门神“帝阍”等;人间部分则描绘了年迈的妇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个侍女陪同,在众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冥府部分则绘有巨人站在鲸鲵之上托举着大地。整个画面通过两条穿璧的游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神话内容和瑰丽的浪漫色彩。
升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1、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
朝代。
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辽、西夏、元等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47页,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内容?说说色彩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有佛传、本生、因缘、佛教史迹、寓言等故事画。
四、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本生故事画是表现“舍己救人”这一题材的。上边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宣传的是善恶报应思想,赞扬了九色鹿王的无私精神。
《鹿王本生图》
局部
《鹿王本生图》
局部
《鹿王本生图》
局部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绘画技法特点:
壁画人物造型运用了具有立体感的凹凸法(以赭石色晕染明暗面),线描遒劲有力,运笔流畅,色彩浓重,富于装饰之美。
?请同学们课余时间搜索关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里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
人物画的历史,就是中国绘画的历史,早在远古的彩陶、岩画上就有以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纹样和符号,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东晋的《洛神赋图》、隋唐的《步辇图》、元代的《消夏图》、明代的《张卿子像》都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
阎立本(唐)
描绘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封建帝王的威严神态和非凡的气度。
《古帝王图卷》
阎立本(唐)
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这些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
返回
侍官及禄东赞等三人,虽动作形态较一致,但表现出三个人的神态各不相同。红衣侍官身体微倾,神态平和,禄东赞及随从身体亦前倾,双手合握于胸前,谦恭而略显紧张,三人虽同为一种站姿,但神态各异,心情不一,且吐蕃使者体形被画成小于侍官及唐太宗李世民,体现了画家身为万国来朝的大唐臣民的优越感。
返回
张卿子像
(明)
曾鲸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
最能反映“波臣派”代表风格的就是曾鲸作于五十九岁的这幅《张卿子像》图轴。
被董其昌、陈继儒称为“奇才”的诗人兼名医张卿子乌巾朱履,左手捻须,意态安详。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再行敷色,赭石中略掺铅粉,耳朵等部位则用较浓的赭色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其他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其他经典之作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隋唐时期才进入成熟阶段,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在元代至明、清两代,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或称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或称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或称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年代
发展时期
艺术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魏晋
萌芽阶段
山水画作为背景出现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代
成熟期
?
?
?
五代
重要时期
?
?
?
北宋
高峰期
客观描绘景物为主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南宋
高峰期
追求诗的意境
马远、夏圭
踏歌图
元代
高峰期
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借景抒情
倪瓒
六君子图
明代
主流
偏重于笔墨风格的继承
沈周
庐山高图
清代
主流
主张复古及师造化
?
溪山无尽图卷
龚贤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游春图》(隋朝
展子虔)
元至正五年(1345)四月八日他在无锡弓河的船上,挑灯为友人卢山甫写下著名的《六君子图》,上有黄公望题诗。画面上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远山一抹,意趣横溢。此时,倪瓒的作品,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六君子图
(元
倪瓒

溪山无尽图卷


龚贤

这幅长卷连笔墨功力深厚的龚贤亦不得不“十日一山,五日一石”地潜心创作,历时二年多,才完成该幅堪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力作。
此卷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浑润丰华的景象,同时也较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龚贤其人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深受国破家亡之苦,主张抗清复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条符合人民要求的进步的道路,他不只是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和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一生都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亡。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

此画的中间段的表现极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承作用,它的起首须是前段结尾的延续,它的结尾须是后段起首的外延。为此龚贤巧于构思,精于设陈布势。
全幅虽绘秋林草屋,流泉飞瀑等景象繁多,但穿插有致、有条不紊。
留白处的虚与浓墨点染处的实互为映衬,画面饱满而又不失空灵。
山石用“积墨法”,以笔含墨,层层积点石面,将山石向背虚实块面体积以及雨后的湿润之感都真实地表现出来。
《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
他的笔法叫“芝麻皴”,就是用很多小点点,一点一点组成一个面。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
《踏歌图》
宋代画家马远作。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写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踏歌图(中国画)马远(宋)
五、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的花鸟画源流长远,原始彩陶上花鸟的图形、青铜器上的花鸟纹饰、战国帛画中的凤、西汉帛画和漆器上的朱雀等等,构成了上古朴质而色彩斑斓的花鸟形象。
芙蓉锦鸡图
赵佶
不爱江山爱丹青
赵佶
不爱江山爱丹青
赵佶
赵佶(公元1082-1135年),即北宋徽宗。他是中国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帝王,但在诗词书画方面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才艺。他年轻时就爱好书画艺术,他在即位后曾自叹道:“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在他即位前为端王时,就向当时在其王府任职的吴元瑜学画,其画法还受到王诜、赵令穰的影响。赵佶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尤以花鸟成就最高,还有独创的瘦金体。
整幅画以锦鸡、芙蓉为主体,同时配以轻盈跳动的蝴蝶,将观者的视线上引,下面又有菊花支撑,因此构图既稳定庄重又显变化丰富,其构思是颇具匠心的。《芙蓉锦鸡图》采用双勾重彩的画法,总体风格近于黄筌一派,其设色富丽典雅,而勾线要比黄筌一派生动和粗重,因此又具有徐熙画法的某些特征。是北宋后期院体花鸟画的精典之作。
画面中间有一只羽翼丰满、带有长尾十分珍贵的锦鸡,它攀栖在婀娜妩媚的芙蓉枝上,可能是芙蓉枝过于纤弱,或是锦鸡太重,芙蓉枝被压得摇曳晃动低垂下来。锦鸡回首仰望着画面上方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这两只蝴蝶尽情地展示着翅膀上美丽的斑纹,然而锦鸡不为所动,显得安逸而高雅。
返回
画面下方是数枝拒寒凌霜的菊花,似乎对芙蓉的华美不屑一顾,显得孤傲不阿。
返回
《墨葡萄图轴》徐渭
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他的这幅《墨葡萄图轴》,描写了无人摘采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黑叶中,表达了题诗所言“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抑郁牢骚与愤懑不平的情感。所画葡萄及藤叶,纷披低垂,用笔恣纵,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徐渭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将普通的物象赋予强烈的主观情感,直抒愤世疾俗、激荡难平之情,给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格调。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为明代宗室,国破家亡后出家为僧。朱耷的艺术比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而抒发出来,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其作品中拟人化的鱼鸟、险怪空灵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他的画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极大。
清代作品
荷石水禽图(中国画) 朱耷(清)
《五牛图》韩滉(唐)
小结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花鸟画
实践练习
为了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中国画的美,请同学们临摹练习这幅工笔花鸟初稿,从中体验工笔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