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2透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2透镜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12 07: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透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估。
3.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验,能通过分析概况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考考大家,在野外露营时,你能用放大镜和火柴取火吗?
学生纷纷回答能,请一位同学回答如何做能取到火。
多:播放短片。
师解说:发现不一会,火柴就点燃了。
师:放大镜的镜片就是透镜。我们生活中的透镜很多,例如摄像机、望远镜、眼镜、照相机、显微镜等的镜片都是透镜。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透镜。
多:图片。
板:4.2透镜
(二)新课教学
师:根据结构特征,我们将透镜分成两种。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板书: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多:图片
师:请判断出图片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学生判断并回答。
师:请同学们根据透镜的结构特征来判断桌上甲、乙两个透镜分别是什么透镜?
学生答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师:你的判断依据?
生回答。
师:分别将甲、乙透镜靠近物体(书上的字)观察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学生回答。
板:观察近处物体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
多:图片
师:凸透镜靠近物体观察到放大的像,凹透镜靠近物体观察到缩小的像,说明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同,那么它们对光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猜测。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讨论并得出结论。
板: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透镜有了一定的了解,请设计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学生小结。
多:摸;看;照。
师:根据你设计的方法请分辨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由上面透镜做的?
学生讨论回答。
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学生总结出:摸会弄脏镜片不可取;照需要太阳光,阴雨天就不行了。所以,看的方法最可行。
师:用你觉得可行的方法来验证吧。
学生实验,发现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师:每个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我们先来认识凸透镜的。
多:图片。
师: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用O表示。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
我们再来看凹透镜。
多:图片。
板:光心(O);主光轴
师: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师: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多:图片
师:平行光可以从凸透镜的左边入射,会聚于凸透镜右边的焦点处。那么平行光是否可以从右边入射?
学生答能,并受到启发知道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师:我们把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
多:图片
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桌上老花镜上有这么个标记,说明什么?
学生答。
师:那么怎样能粗略的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
多:视频
师生共同讨论出需要的器材:平行光光源、凸透镜、白屏、刻度尺。
及具体的实验方法。
师生用大手电筒和凸透镜及白纸模拟实验,强调了步骤。
多:解释为什么纸上要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师:之前实验中,我们也知道了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多:在图中标出光心和主光轴。
师: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交点。
学生发现凹透镜也有两个焦点。
师:同为透镜,为什么一种能使光会聚,一种能使光发散,奥秘何在?
多:展示两种透镜。
师:发现凸透镜可以看成由两个三棱镜底面对底面组成而成的;凹透镜可以看成由两个三棱镜顶角对顶角组合而成的。而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怎样的呢?
生: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实验。
多:光线经过三棱镜发生了两次折射,出射光向三棱镜的底面偏折。
小结:光通过凸透镜,两个底面对底面的三棱镜,由于折射光线都向底面偏折,所以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通过凹透镜,两个顶角对顶角的三棱镜,由于折射光线都向底面偏折,所以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师:那么透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光的折射。
师: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本课小结]:
从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线的作用等处,通过“一摸二看三照”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的光心、光轴、焦点、焦距。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原理——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相信学生潜能无限。
学生自学过的简单内容,教师不要重复,让学生到前面简单汇报,否
则失去翻转的意义。
物理课的翻转,不能失去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实
验感受探究的过程,无论怎样翻转都不能丢弃,如何实现?通过实践,我认为简单内容放入微课中,学生自学,教学重难点,应做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如果微课中已经展示了书中的实验,可以开发特色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转课堂确实效率高,一堂课可以当两节课来用,但最好能发挥集体
智慧,合理分工制作微课集,更新教师理念,适合的课型进行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