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曹
操
短
歌
行
一、扫除阅读障碍
1.预习之后,你还有哪些未解决的字音和词义问题?
2.你能翻译全诗吗?
参考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读完之后,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说说你的依据。
二、文本探究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本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小结
理解作品主题的途径有分析标题(写作缘由、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分析作品内容。
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对人才的渴求的?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注释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保持音信。嗣:接续,继续。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一说读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你能够简述全诗的写作思路吗?
全诗共四层,每八句一层。
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才到来,畅叙情谊。
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
理清结构层次
小结
小结
1.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用来训练乐工,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三、文学常识
2.《短歌行》原乐府《相合歌·平调曲》名。“长歌”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题目与诗歌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曹操等建安文人多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此诗即是。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3.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4.建安文学
是指建安时期,对一群文人创作出来的具有相同风格的诗歌散文作品的一个文学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陈琳等。他们的诗歌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建安风骨
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