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2 16:31:51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答案 B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故选B项。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划为九州”“禹刑”可知,作为国家标志的疆域和国家机器出现了,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3.通过甲骨文我们可知关于晚商描述的三个范畴:核心的有商、殷地区,即商的中心区,其次为土,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是指商的附属政权。周边为方,或四方是指疆域之外非商政体。由此可知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王权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 B
4.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王及各级贵族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较大自主权,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周王所有),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在夏,故D项错误。
5.一位同学在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出周景王对祖先历史非常熟悉
B.反映出周景王时代诸侯争霸
C.反映出周景王时代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出晋国大夫的无能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而周景王时期,晋大夫没有给周王室交纳贡品,并且指责周王室没有给赏赐,反映了诸侯的强势,周天子权势下降,C项正确。A项曲解了材料本意,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B项错误;材料“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反映出晋大夫态度比较强硬,D项错误。
6.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铁锄范”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从戴鼻圈的牛尊推测,牛耕较普遍,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争霸战争本身不能推动工具改革,C项错误。
7.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340年”“咸阳”可知,李有为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为当时的人们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因此,富商李有为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弃商务农,努力耕织;上战场杀敌立军功;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故②③④正确;①在当时并不能提高社会地位,错误。故选C项。
8.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诸子百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故选B项。A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儒家的主张,D项在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没有具体的体现,均排除。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文化运动
C.思想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D
10.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皇帝至高无上 ②皇帝掌控中央 ③人治色彩浓厚
④中央控制地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正确,“中央控制地方”材料没有体现,④错误。故A项正确。
11.(2020·山东济南期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后来由于血缘关系疏远,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如同仇人一般。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项正确。
1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朝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
B.周朝时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
C.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汉武帝时,纸质《史记》出版发行,开始用卷、册作为计数单位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已有文字符号,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有文字的信史从甲骨文开始,故B项错误;全国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质书籍才出现,故D项错误。
13.(2020·辽宁丹东期末)观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王侯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是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直接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王的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小,所以并非“厚待”,故D项错误。
1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
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
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
D.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学说,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汉高祖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皇权、中央集权都面临危机,于是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为巩固统治,故D项错误。
15.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下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
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成都西汉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可知,西汉时期讲授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五经,故选A项。B、C两项均发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7.《西汉疆域图》与《战国形势图》相比,主要的变化是(  )
①少数民族势力壮大 ②西汉实行中央集权 ③中华民族版图扩大 ④多民族国家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不能得出少数民族势力壮大的结论,排除①;图中不能体现西汉是否实行中央集权,排除②;战国时期南端到长江流域,西部到黄河河套地区,西汉南到南海,西至西域地区,③正确;战国时期,七雄分裂割据,西汉国家统一,故④正确。故选D项。
18.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答案 B
解析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不可能形成“光武中兴”局面,故A项错误;图片既反映了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片面,排除。
19.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巾军大起义
答案 D
20.(2019·山东日照月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 ②《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③汉武帝任命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世界文化的传播 ④司马迁开创纪传通史体例,《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通史体例成为史书典范,①④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蔡伦是东汉人,故②③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23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6分)
答案 (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6分)
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2分)
(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2分)
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2分)
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2分)
(3)主张:重农抑商。(2分)
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
2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政治制度。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中问题的?(10分)
答案 (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2分)
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
(2)秦始皇。(2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4分,任答两点)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制。(4分)
措施:实施“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可知,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之处是实行了分封制。第二小问,是为了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是由秦始皇创立的。第二小问,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汉承秦制”“刘邦分封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尾大不掉”“诸侯王权力很大”可知,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是地方王国威胁到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
23.(2019·山东临沂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6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 (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4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6分)
(2)特点: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2分)
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方面,由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得出,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方面,由材料一“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尊新王”可得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结合孔子和孟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可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由材料二“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得出,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由材料二“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得出,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从政治、国家统一等方面归纳成功之处,从暴政而亡说明其不足之处。第(3)问,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归纳。
PAGE
-
1
-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3.通过甲骨文我们可知关于晚商描述的三个范畴:核心的有商、殷地区,即商的中心区,其次为土,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是指商的附属政权。周边为方,或四方是指疆域之外非商政体。由此可知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王权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王及各级贵族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5.一位同学在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出周景王对祖先历史非常熟悉
B.反映出周景王时代诸侯争霸
C.反映出周景王时代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出晋国大夫的无能
6.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7.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8.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文化运动
C.思想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10.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皇帝至高无上 ②皇帝掌控中央 ③人治色彩浓厚
④中央控制地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0·山东济南期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1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朝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
B.周朝时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
C.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汉武帝时,纸质《史记》出版发行,开始用卷、册作为计数单位
13.(2020·辽宁丹东期末)观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
1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
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
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
D.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
15.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下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
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16.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17.《西汉疆域图》与《战国形势图》相比,主要的变化是(  )
①少数民族势力壮大 ②西汉实行中央集权 ③中华民族版图扩大 ④多民族国家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8.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9.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巾军大起义
20.(2019·山东日照月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 ②《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③汉武帝任命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世界文化的传播 ④司马迁开创纪传通史体例,《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23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6分)
2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政治制度。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中问题的?(10分)
23.(2019·山东临沂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6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