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能体现西晋历史状况的有(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实现短暂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起 ④内乱致使西晋灭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①正确;280-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统一时期,②正确;西晋时期,诸王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③正确;西晋政权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排除④。故选A项。
2.(2020·山东济南期末)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此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发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项错误;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
3.(2020·山东日照期末)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鲜卑族并没有被汉族同化,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
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门阀士族制度对史书的影响,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
5.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运河两岸得到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项正确。大运河在内地,与边疆地区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运河两岸发展,排除C项;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
6.《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反映的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思想,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唐朝法律方面的措施,C、D两项反映的是唐朝政治方面的措施,均排除。
7.(2019·山东泰安月考)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城市人口的增加
答案 C
解析 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变得更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城市人口的增加,排除D项。
8.(2020·山东日照期末)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答案 C
解析 贞观年间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所以当时长安城出现了“胡化”严重的情况,C项正确。“胡化”严重情况的出现和唐太宗开明的政策有关,安西都护府以及鸿胪寺的设置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示存异方之教”主要针对的是宗教信仰,没有全面体现唐太宗兼收并蓄的方针政策,排除D项。
9.(2019·辽宁朝阳月考)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如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兴建的。那么,将这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统治者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B
解析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从而奠定了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基础,故选B项。
10.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754-76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八年战乱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故选C项。隋朝时期大运河已经开通,排除A项;此时隋朝早已经灭亡,排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公元875年,排除D项。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如八王之乱,B项错误;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错误。
12.《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体现了重门第的选官特点,故选C项。A项是奴隶主贵族世代垄断官位爵位的制度,排除;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的制度,排除B项;D项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选官制度,排除。
13.“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具有相对的公平性。自隋朝确立后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材料中“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的现象,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4.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很重,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考风问题和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B、C两项错误。
15.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①尚书省是行政机构,不负责制订和颁布律令,排除;②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律令的制订和颁布需要经过此机构;③门下省掌握审议权,律令的制订和颁布需要经过此机构;④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律令的制订和颁布最终都要经过皇帝。所以《唐律疏议》颁布前需要通过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故选D项。
16.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 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均是两税法的内容,①②④正确;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是租庸调制的内容,③错误。故选B项。
17.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影响,“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说明道教思想盛行,故B项正确。A项在隋朝时出现,排除;当时主流思想和信仰仍然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古代正统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18.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
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
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创作了《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李白被人们尊为“诗仙”,B项错误;王羲之被人们尊为“书圣”,故C项错误。
19.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明史时,搜集到一些文化名人(如图)。从他们的成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答案 A
解析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均是医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四人的成就同属于科学技术领域,故选A项。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地图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长安”到印度那烂陀路线,可知是玄奘西游,故选B项。A项方向与地图方向不符,排除;C项“入藏”与印度半岛不符,排除;张骞出使西域,未到达印度,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2分,22题20分,23题18分,共60分)
21.(2019·辽宁大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项目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0分)
答案 (1)名称:①:魏;②:隋朝。(2分)
特征:政治: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族政权并立;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民族关系:出现民族融合现象。(10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4分)
共同原因:统治者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经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①是三国鼎立时期三国中的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束南北朝分立,实现统一的是隋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第二小问,根据他们的政治措施可知,统治者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根据他们的经济措施可知,在经济政策上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经济;根据他们的文化措施可知,两人都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22.(2019·山东济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10分)
答案 (1)图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唐朝,三省六部制。(4分)
(2)秦汉: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将秦汉时期独掌政务权的丞相分割为三省六部,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
(3)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6分)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三省的职能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3.(2019·辽宁阜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
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
答案 (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分)
(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10分)
(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可得出,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第(2)问,由材料一“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可得出,中国的潜力;由材料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得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第(3)问,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在中外文化方面,要“洋为中用”,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敢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在国内文化方面,要发展特色文化,培育潜力文化。
PAGE
-
1
-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能体现西晋历史状况的有(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实现短暂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起 ④内乱致使西晋灭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20·山东济南期末)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3.(2020·山东日照期末)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5.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运河两岸得到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6.《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7.(2019·山东泰安月考)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城市人口的增加
8.(2020·山东日照期末)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9.(2019·辽宁朝阳月考)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如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兴建的。那么,将这位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统治者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2.《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4.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15.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 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18.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
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
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
19.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明史时,搜集到一些文化名人(如图)。从他们的成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地图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2分,22题20分,23题18分,共60分)
21.(2019·辽宁大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项目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0分)
22.(2019·山东济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10分)
23.(2019·辽宁阜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
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