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北京昌平期末)会议纪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下面的纪要出自( )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A.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并结合可知,为1949年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选B项。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曾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这些措施( )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
C.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
D.使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购买力的稳定及储蓄保值,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故选A项。B、C、D三项与这些措施均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3.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其中生活用粮增长8.6%。这反映出( )
A.工农业落后局面已经初步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体制基本确立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用农民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农民留用粮食等数据说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积极性更高,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4.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它的小弟们。这表明此次“交锋”(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在朝鲜战场上”“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抗美援朝在国际上的影响,此次“交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A、B两项也是抗美援朝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是指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
5.(2020·北京石景山期末)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言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提出了重要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5年亚非会议可知,周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A项正确。“另起炉灶”“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总理与印度政府就西藏地方的关系会谈时提出的,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世界已无战争存在
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 A
解析 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使用的频率减少而“和平”和“建设”使用的频率增多,说明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故选A项。结合所学,1949-1956年世界仍旧处于冷战时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大改造1956年才完成,排除D项。
7.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任务之一。这表明,对手工业实行改造( )
A.重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B.为过渡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C.意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答案 C
解析 材料“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任务之一”说明手工业改造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过渡任务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B项错误;D项夸大了对手工业实行改造的作用,错误。
8.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公私合营企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1955
281.4
41.6
71.9
72.7
81.1
1956
383.8
11
191.1
0.3
8.3
1957
45
149.2
206.3
0.4
6.5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提及的是所有制问题,不是工业生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公有制形式占优势,私营工业、个体工业急剧下降到几乎消失,反映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9.(2019·辽宁营口期末)1954年福建召开全省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汇回国内赡养家眷等款项的简称)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鼓励侨汇业“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政策( )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
C.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D.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解析 “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利于保护侨胞和侨眷的正当利益,对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该项政策是一项积极的政策,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故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于1952年底恢复,故排除D项。
10.(2020·山东烟台期末)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经济建设应该是以工业为中心,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项错误。
1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B项正确。
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C
解析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
13.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而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仍在进行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说“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不是“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强调在集体经济之外还可以存在其他的所有制经济,是当时对经济体制的一种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
14.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基本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论述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且该论述节选自1957年2月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该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述于抗战期间,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B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D项错误。
15.(2020·辽宁本溪期末)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
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个个都是炼铁人”可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活动,“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大跃进”并没有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C项错误。
1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的展开
答案 C
解析 图中C点到D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年到1965年,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故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时间为1953-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A、B、D三项。
17.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一规定( )
A.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C.固化了社会阶级结构
D.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合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8年”并结合所学得出此时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材料“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可知严格的户籍制度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和农村对城市的供应,有利于计划经济的稳定,故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说明是限制户口而不是阶级结构,同时也说明限制劳动力流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故C、D两项错误。
18.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D项正确。
19.“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B.使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A
解析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选A项。“两弹一星”的研制旨在打破大国的技术垄断,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排除B项;C、D两项不是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排除。
20.(2020·天津河西期末)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答案 A
解析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B项是1979年,排除;C项是1953年,排除;D项是1971年,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2分,22题14分,23题24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
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
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6分)
答案 (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8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8分)
(2)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4分)
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打破外交孤立、巩固政权、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奠定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等角度分析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得出,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根据材料二“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证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
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8分)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答案 (1)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2分)
(2)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分)
(3)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政治。(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证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可以得出,途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以得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是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政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8分)
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4分)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2)①1958-1962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2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2分)
②1963-1965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2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4分)
(3)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归纳。第二小问,根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首先需要分时期作答,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与原因一起作答,如“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重工业和农业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来作答。第(3)问,紧扣“‘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内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再结合其消极影响归纳即可。
PAGE
-
10
-单元测试(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北京昌平期末)会议纪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下面的纪要出自( )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A.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曾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这些措施( )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
C.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
D.使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3.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其中生活用粮增长8.6%。这反映出( )
A.工农业落后局面已经初步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体制基本确立
4.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它的小弟们。这表明此次“交锋”(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5.(2020·北京石景山期末)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言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提出了重要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世界已无战争存在
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7.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任务之一。这表明,对手工业实行改造( )
A.重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B.为过渡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C.意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8.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公私合营企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1955
281.4
41.6
71.9
72.7
81.1
1956
383.8
11
191.1
0.3
8.3
1957
45
149.2
206.3
0.4
6.5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9.(2019·辽宁营口期末)1954年福建召开全省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汇回国内赡养家眷等款项的简称)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鼓励侨汇业“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政策( )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
C.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D.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10.(2020·山东烟台期末)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1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3.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4.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基本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15.(2020·辽宁本溪期末)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
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的展开
17.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一规定( )
A.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C.固化了社会阶级结构
D.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合理
18.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19.“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B.使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020·天津河西期末)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2分,22题14分,23题24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
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
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证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
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8分)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8分)
PAGE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