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
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4.“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
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
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8、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
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10、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人定胜天 B.君权神授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
12.“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是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因为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合称“双凤”,所以此亭命名为“双凤亭”。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3.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 )
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14.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15.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汉代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它是
A.理学 B.佛学 C.心学 D.伦理学
17.朱熹提倡的“天理”论能够得到封建统治者赏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和谐了人际关系 B. 扩大了儒学的影响C. 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 D. 发展了儒家学说
18.李赞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这反映了他
A. 主张男尊女卑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 迷信孔子的思想 D. 主张“工商皆本”
19.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宇宙便是吾心”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提倡重农抑商 B. 主张学习西方
C.反对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2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3.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 )
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A.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2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25.近些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26.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2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的严刑峻法思想
2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大夫 C. 士 D.商人
29.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30.“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3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2.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3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34.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
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5.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36.旧时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老子
3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8.“守株待兔”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恨批判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 )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39.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0.一位明清之际的学者,自青年时代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一生走遍许多州县,实地考察,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位学者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材料题(3小问,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现象的原因。(8分)
3.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9分)
答案
1—5 ADBBC 6—10 ABDBD 11—15 BDCCC
16—20 ACBBD 21—25 DABDC 26—30 DBCCD
31—35 ADDAC 36—40 BBCBB
答案:
1.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2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漸提高;第二问结合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采取的举措来回答
3.归纳材料关鍵信息因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