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一(第1、2课)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化石遗迹是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考古学者曾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这种古人类( )
A.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B.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
D.已经学会原始农耕
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人类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之一,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发现在(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原始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还会缝制衣服。你认为这群原始人类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关于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B.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在黄河中游地区
C.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
重要标志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图中可以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猪纹陶钵
C.干栏式房屋 D.出土的稻谷
下面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会饲养猪、狗和水牛 ②用骨耜耕田,种植水稻
③用陶器烧饭、储物 ④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环境差别 B.生产工具差别
C.社会组织差别 D.劳动方式差别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 )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图,回答问题。
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人像篇]
(1)仔细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用具篇]
(2)观察《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你会发现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何特征?
[用火篇]
(3)仔细观察《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火的使用有何意义?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掌握了哪种技能?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说进步]
材料一 见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食物话变迁]
材料二 见图三、图四
图三 炭化的稻种 图四 粟米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工具,分别由哪个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所使用?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图三、图四所示的农作物,分别是由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周测一(第1、2课)
1.A 2.A 3.D 4.B 5.C
6.B 7.D 8.D 9.A 10.D
11.(1)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而成,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
(3)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12.(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打制,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氏族聚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改进生产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