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精选精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精选精练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17: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精选精练
标杆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从词的最后两句中,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 (1)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一句,表现了词人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2)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3)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词人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的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本诗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2)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3)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3、【2020·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咏物诗往往通过对物的描摹咏叹来表达人生的志趣和追求,即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3.“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D
2.A
3.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
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诗中没有体现诗人更喜欢哪一首中的竹子。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通过赏析诗句,首先指出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使用的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惟妙惟肖地写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故选A。
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
类比题:
一、【2020·天津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0分)
峤屿①春潮
[明]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①峤:山岭;屿,有山的小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海水本来无色,诗人却说“见海色”,由此推测出潮水将至,与苏轼的“海上涛头一线来”、朱继芳的“潮来江水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富于变化,有立体感。
C.本诗中间用“春声在孤屿”应题,结尾又借“桃花”二字再次点明所写之景为春潮。
D.此诗与历来诗人观潮之作的雄放诗风有所不同,高棅笔下的“春潮”可谓声容多变,仪态万方。
2.诗人对“潮”的描写与唐代诗人笔下的“惊涛来似雪”(孟浩然)、“潮来天地青”(王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3分)
请对“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B
2.相同点:都是从颜色来描写潮水;
不同点:唐代诗人笔下“潮”的颜色是单调的、威严的。而这首诗诗人把镜头对准晨光下的潮头,如“初日照寒涛”,阳关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
3.诗人说他在仙山瀛洲,忽见远处海水变了颜色。“潮来如风雨”紧承“见海色”。从潮来之前一瞬间着笔,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春潮之迅猛,目的是为后文正面写海潮蓄势。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表述不全面,还描绘了“峤屿春潮”之色,从“初日照寒涛”一句可知。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诗中写“潮”的诗句是“初日照寒涛”,由此可以想象出阳光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惊涛来似雪”写出“潮”的颜色是“白色”;“潮来天地青”写出“潮”之“碧”。由此可以知道,共同点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的,但是具体的颜色不一样。
3.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至。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潮来如风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潮水的迅猛;从结构上看,“潮来如风雨”是对“海色”的具体描写,下文“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具体写“海潮”。因此,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2020·河南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①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②。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注)①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圯桥时写的诗歌。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②黄石公: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在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着力写张良跟随汉高祖出生入死,取得了卓著的功绩,表达作者的赞赏之情。
B.张良豪侠仗义,谋刺秦始皇虽没有成功,但他的英雄胆略,让天下为之震撼。
C.诗歌前八句全都是写张良,“我来圯桥上”一句就把诗人与古人结合起来了。
D.这首怀古之作,颂扬了张良的智勇,很有气势;寄托了诗人的感慨,韵味深长。
5.诗歌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诗人为什么又感叹“曾无黄石公”?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A
5.①这首诗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②诗人感叹当今没有象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③诗人以张良自比,委婉表达渴望得到识拔的心愿。
【解析】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着力写张良跟随汉高祖出生入死,取得了卓著的功绩”错误。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故选A。
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题干问的是“诗歌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诗人为什么又感叹‘曾无黄石公’?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
“曾无黄石公”,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诗人感叹当今没有象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
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
三、【2020·北京潞河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8.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6.A
7.C
8.同:两首诗都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写采桑女形象。《十亩之间》主要描写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采桑女》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
异:《十亩之间》侧重神态描写,表现采桑女劳动过后的轻松欢乐;《采桑女》运用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无奈焦灼的愁苦之情。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错误,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故选A。
7.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清新可爱”错误,“努”字写出桑芽用力冒出、奋力生长的情态,把桑芽写活了。故选C。
8.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鉴赏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
《十亩之间》这是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闲闲”,悠闲;“泄泄”,和乐的样子。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欢乐情景。
《采桑女》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写女子“侵晨采桑”“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与神态描写,一大早就去采摘桑叶,非常辛苦,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去年此时桑蚕已经初眠了,今年因春寒桑叶还没有长好,内心忧愁,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门外还有官吏在催促上缴新丝,而此时才二月,展现了采桑女内心的无奈之情。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四、【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C.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D.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10.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
【答案】
9.B
10.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寂寞”。
【解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错误,从诗中来看,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题的区域和要求,如本题“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然后找到颔联,圈出颔联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再据此概括滕王阁的特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