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小说的魅力”,编排了三篇课文,都是微型小说。小说是虚拟的生活,而虚构的“可能的故事”却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真实”,感人心灵,启迪思考。《桥》讲述了洪灾中老支书为救村民,与儿子双双牺牲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奉献生命的动人精神;《穷人》是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编的一个故事,刻画了在艰难生活中依然拥有可贵的同情与善良品质的“穷人”形象;《在柏林》虚构了列车上发生的一段小插曲,深刻揭示了战争的苦难。
字词句
◎会写“咆、哮”等22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29个词语。
◎能读出“词句段运用”中关公的神勇之气。
◎能朗读、背诵积累古诗《回乡偶书》,说出古诗大意。
阅读
◎能读好《桥》一课中的短句,有感情地朗读《穷人》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默读课文,能把握小说的情节,并结合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理解人物形象。
◎能发现三篇课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口头表达
◎能根据对象,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并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书面表达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
◎能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能根据选定的环境和人物创编完整的故事,情节尽可能吸引人,并试着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形象。乐于在班级故事会中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
1.小说大多是虚构的故事,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较难掌握的,比如:
(1)读懂小说的情节。
(2)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对推进情节、表现人物的作用。
(4)将小说与现实关联,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5)感知小说独特的表达。
2.理解人物形象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理解人物形象。
3.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环境和人物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做一些突破。
遇到的困难,突破方法情节不够吸引人,设置障碍和冲突,让情节变得曲折起伏,使故事更吸引人。环境没有展开,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内容
桥
穷人
在柏林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合计
课时
2
2
1
1
2
2
机动
10
12 桥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写作:
学习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文主题
感悟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配套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以“桥”导入,梳理课文
1导入:一座桥连接两岸,一座桥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今天咱们就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关于小说这种文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课件出示:关于小说文体的介绍。
3.学生带着“这篇小说写了怎样的环境,又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
二、学习词语,朗读发现
1.学习词语。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咆哮 呻吟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1)指名读词语。
(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老支书,第二组词语描写洪水。
(3)在第二组词语前面加上“洪水”,学生再读词语,感受洪水的威力。
洪水咆哮 洪水呻吟 洪水狞笑 洪水放肆 洪水势不可当
(4)学生练写“咆哮”“呻吟”,注意“吟”的写法,再选择课后生字表中自己觉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2.读准多音字。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课文内容,同时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
三、梳理课文,感知文意
1.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2.反馈交流。
小说《桥》信息卡
环境:暴雨、山洪
人物:老支书、村民、小伙子、老太太
情节:山洪逼近→疏导过桥→桥塌人逝→祭奠亲人
四、聚焦环境,感受“桥”之险
1.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认真练读。
2.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朗读,体会“桥”之险。
(1)学生自由选择一句练读。
(2)指名朗读,抓住“咆哮、一米高、跳舞、狞笑、舔”等词语读出洪水的肆虐。
(3)提问: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如:情况越来越危急;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语句都很简短,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4.学生观看暴雨洪水的图片或视频,配音朗读。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想象老支书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2.回读描写环境的句子,紧扣课题“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回顾情节。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拥戴 吞没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说的主要情节。
2.学生回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二、聚焦人物,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1.过渡:迟一分钟过桥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 ,那么主人公“老汉”是怎么做的呢?
2.学生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3.反馈交流。
(1)聚焦老汉的神态。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学生练读句子。
②学生交流: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老汉像一座山,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
③学生对比村民的反应,再次体会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聚焦老汉的言行。
①学生练读句子,借助提示语读好相应语气。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后边!“(三个感叹号,三个短句,读得坚定、干脆、有力)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一个“吼”,读出愤怒与不容置疑。)
◇老理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又是一个“吼”,读出情急与不容置疑。)
②引导学生关注动作“揪”“推”,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形象。(老汉深爱孩子,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4.整合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发现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男女生对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设计意图:
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紧扣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使学生充分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描写环境?
三、发现表达之妙,感受老支书的伟大
1.读小说结尾,感受表达之妙。
(1)学生自由读结尾。
(2)学生讨论: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2.置换称呼,朗读体验。
引导:当我们知道结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对儿子的那一“揪”一“推”, 试着把角色的身份直接代入课文读一读。
◇老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老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3.学生比较:和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原文更有悬念,出人意料的结尾带来更多的感动与震撼。)
4.练笔:选择一处,书写老支书一“揪”一“推”时内心的独白。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此时此刻他想: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电光火石之间,他想:
5.再次齐读故事的结尾,感受悬念揭开时的震撼。
四、回扣题目
1.提问:课题里的“桥”,仅仅指的是故事中最后被洪水冲塌的这座桥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挽救村民的桥。)
2.思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木桥塌了,如山的老汉牺牲了,但他留下的这座“生命桥”,却永远刻印在村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从情节、环境、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1.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本课中多处对雨、洪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呈现做铺垫。因此,教学时,我将环境描写单独进行分析,着重引导学生读描写洪水的句子,通过抓“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跳舞、狞笑”等关键词语,感受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反复的评价朗读中读出洪水的势不可当,读出情况的危急。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着手,体会比喻、拟人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为表现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做一个铺垫。
2.从多角度发现,认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呈现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本课中人物形象的呈现,可从三处着手。一是从人们面对凶猛的洪水时,表现出的恐慌,侧面烘托老汉的镇定如山、舍己为人;二是直接描写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老汉的忠于职守、坚定果断;三是通过老汉对小伙子(老汉的儿子)两次不同的表现,我们看到一个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此外,文章结尾老太太的出现,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不仅揭示了老汉的身份,更让我们认识到老汉崇高的品质。
3.抓题目含义,深化人物形象。本课的学习不仅仅要从情节、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还要认识到以“桥”为题的含义。因此,教学最后,设置拓展练习,让学生理解“桥”不仅仅是一座离开村庄,躲避洪水的木桥,它还是一座老汉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是人们心中永不坍塌的桥。让学生的情感不止于文中老汉这一个党员形象,还要认识我们身边更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