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8 10: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李家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1、3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短文。
课前预习: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 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 , , 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作品有 一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朱熹把它与 、 、 合称四书。
给加点字注音
舜 (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拂乱( ) 孙叔敖( ) 曾 益( ) 百里奚( )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 举 举于士 市
(2)故 大任 于 是 人
苦 曾益
(3)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发于声 而后喻 入
法家拂士 出
2、 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3、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合作探究:
课文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文章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表达效果。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精讲点拨:
课堂检测:
1、填空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孙叔敖举于海,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
,然后能改; , ,而后作; , ,而后 喻。 , ,国恒亡。然后知 , 。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身体上 ___________,行为上要_ _____ 。(用原文回答)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4、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外拓展:直击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3).岂有说乎 4).敬受命 5).心益小
2、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4、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翻译: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